奧運之約好運北京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昨天,我和妹妹帶著孩子們一起去到地壇公園。地壇公園8月3-12
正在舉辦《北京民族文化藝術博覽園》的展覽活動。
門票是相當的便宜,10元一張,1米2以下個頭的免費(偷笑),覺是物超所值的。
順著公園裡面的主要通道,一家挨一家的排列滿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藝術形式的展覽,看得讓人眼花繚亂的。我們從下午4點半進園,一直到晚上將近9點出來,除了中間看了一場文藝演出坐了1個半小時之外,一直在不停的到處走,到處看,可是,最後仍有三分之一沒有看完,實在太累了,走不動了,只能開車打道回府了。
展覽園裡有現場進行的剪紙、細紋刻紙、捏泥人、捏米人、吹糖人、年畫製作、燈籠製作、木雕製作、風箏製作、唐卡製作、堆繡製作、布貼畫製作、景泰藍製作…等等,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許許多多的平時難得一見的藝術品。有一個展位特殊的,展出的是一些代表舊社會和建國初期手藝人行當的吆喝工具,像什麼剃頭師傅用的音叉、算命先生用的圓形的手鈴…我居然在展覽園看到了只有在電影裡才見到過的“拉洋片”5塊錢看一回,旁邊還站倆人說著相聲,哈,
有意思的!
“方澤壇”上搭起了一個很宏大的舞臺,佈景雖然簡單,但燈光和音響效果還是一點都不馬虎的,絕對的專業水準。下午5點和7點分別有一場文藝演出,當然還是7點那一場的好看,天漸漸黑了,燈光可以把演出的氣氛烘托出來。
昨天參加演出的文藝團體來自河北和山西(每天都不一樣),以河北的為主,都是民間的藝術團體,演員們很辛苦,在臺下簡單的吃了盒飯就上臺演出,表演的非常投入,很人。別看是業餘的演出團隊,可演出節目的水平一點都不照專業演員差到哪兒去。
第一個節目是河北湯縣的獅子舞,在舞蹈動作和表現形式上,該舞蹈的編導人員和演員們對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了益求
,絕對的
彩!比方說,一共五組獅子,當其中一組獅子在舞臺中央的高臺上進行中心表演時,三組獅子圍在周圍搖頭晃腦的跟著起鬨,剩下的一組獅子趴在舞臺的邊緣,模仿著獅子臥在地上休息時的動作,晃晃腦袋,用頭輪
去梳理前後腿上的
,後腿還不時
叉、前伸、後展,把獅子具有的貓科動物的習
表現得一覽無遺,讓人“拍腿”叫絕。唉!可惜沒有留下圖像資料。
由於沒想到節目會是這樣的超好,沒帶相機,為了不留遺憾,我就用自己的手機拍下了部分演出節目的圖片,手機的分辨率太小,也沒有閃光燈。而且,我也不好意思站起來,跑來跑去的尋找比較好的拍照角度,都是坐在座位上即興拍的,照片效果較差。我呢,權當給自己留個可以回憶的記錄,各位朋友也就跟俺將就著看吧。
《撲蝴蝶》,表現的是鄉村中的一群孩子在原野草地中追撲蝴蝶的場景,主要角是一個留著咕咕頭和小老
的男孩子,童趣盎然。
一個大名叫白菜花的28歲老太太,噢,不對,是82歲老太太(嘻嘻),長得是“婀娜多姿”人送外號“美人蕉”歌喉一級,被屯子裡的人譽為“田野上的貓頭鷹”(卻原來是個梳著板寸頭的“純爺們兒”!)吳橋的雜技向來是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民間藝術,無數次走出國門,傾倒了無數的老外和旅居華裔。吳橋鎮從古至今一直是全民參與鼓搗雜技。兩個不到十歲的男孩兒,嫻
的表演了《倒立壘磚》。還有頂罈子,繩技,都代表了吳橋人的雜技水平,絕對不可以用一般、二般這樣的形容詞來評說。
河北的《地秧歌》在某種程度上講,表演技巧和對人物格的表現方式甚至超過了東北大秧歌。(俺是東北人,俺說這話,東北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可千萬別用磚頭拍俺啊!俺不過是說了句實話。東北的大秧歌也可以取長補短,推陳出新嘛!)《濟公花吹》中穿紅
衣服的演員,可以一口氣吹一個長音,長到以每秒1個數的速度,數了50個數還沒完。更令人讚歎的是,他一張嘴竟然可以同時吹四隻喇叭,還是四個音兒!
一群美麗的姑娘非常投入的表演了《飛翎鼓舞》。姑娘們一邊舞動手臂,以各種不同的節奏咚咚鏘鏘的敲響大鼓,一邊扭動身姿,跳躍,轉身,搖曳著頭頂上長長的翎子,宛若天仙飛臨人間。
整場節目結束,觀眾們仍然意猶未盡,遲遲不肯散去。
河北衛視的記者現場對觀眾進行了採訪。嘿嘿!俺榮幸地被挑中了,這可是俺長這麼大頭一回在電視上臉耶,俺得好好地擺個pose,說上兩句有水平地、讓大夥都愛聽的話。俺說:“我從瀋陽來到了北京,趕上了北京舉辦的‘奧運之約,好運北京’《北京民族文化藝術博覽園》的活動。今晚有幸欣賞了河北民間藝術團體的演出。從中看到了河北人民的
神風貌,謝謝河北人民為我們帶來了這麼多,這麼
彩的民間藝術!希望河北的藝術團體能將民族的傳統藝術保留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