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行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週末閒來無事,翻檢出舊的照片,勾起了去年夏天到陝西旅行時的一些記憶。
在把我從咸陽機場接往西安的路上,朋友邊駕車邊對我說:“這次來陝西的行程我們已經給你安排好了,來陝西一定要先祭祖,再拜聖。”我詫異:“什麼叫先祭祖,再拜聖?”朋友嘿嘿笑,這個你先甭問,明天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一大早,朋友開車拉著我就啟程了。在西安至銅川高速公路上,我一路欣賞著黃土高原特有的長墚連綿、圓峁起伏、川塬相間的風景,不知不覺打起盹來。朋友一聲召喚,將我從混沌狀態中驚醒,下車一看,已經到了傳說中的黃帝陵大門口。
相傳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帝的衣冠冢陵園,它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史記五帝本記》中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農曆的二月初二出生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為煉仙丹給百姓治病,鑄了象徵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鼎鑄好後,黃帝在118歲那年重陽節時乘祥龍成仙而去。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就是打這兒來的。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呈黃。黃乃地之正
,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
,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黃帝起兵戰敗炎帝和蚩尤,統一了中華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帝,黃帝和他身邊的人創文字,定數算,製衣冠,造舟車,定音律,開創了古文化。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堯帝是黃帝的玄孫,舜帝是黃帝的九代孫,夏禹為黃帝的十一代孫,殷湯為黃帝的十七代孫,而周文王姬發為黃帝的十九代孫,黃帝后裔子孫相承有一千五百二十年。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恍然大悟,祭拜黃帝陵就叫“祭祖”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來到了民族的發源地,的確得首先祭奠自己的老祖宗。
黃帝陵區綠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曰下馬石,刻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再後面的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前有一約二十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據傳說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在橋山腳下的軒轅廟院內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
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把巨大的綠傘,相傳為黃帝親手栽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據說,此柏是目前全中國最大的一株,稱為“柏樹之王”廟院裡有四十六通曆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廟院最後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六個字。廟門北的碑亭裡陳放著四十多塊石碑。最北邊的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周身上下,斑痕密佈,縱橫成行,柏
中出,似有斷釘在內,枝幹皆然。這就是橋山柏中獨一無二的“掛甲柏。”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這棵古柏枝幹上
出的柏
凝結為球狀,就像掛滿了珍珠寶石,閃閃發光,晶瑩奪目,經陽光反
尤為壯觀,
引著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一過,柏
中斷,古柏從枝到杆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近年來,上山拜謁黃帝陵的人越來越多,每逢重陽節,當地政府還要舉辦有上萬海內外華人參加的共祭大典。
離開黃帝陵,朋友驅車帶我前往延安“拜聖”一路上,公路兩旁半山上零星的舊窯
不時在我的眼前閃過。往延安去的公路兩側有許多家大大小小石化煉油廠。看來,今
的延安,經濟發展也是在突飛猛進,南泥灣
神已經上升到開拓視野,發展經濟,全民奔小康的新高度。現如今延安人民響應
主席和黨中央的號召搞大生產運動,不再僅僅為了滿足溫飽,而是要與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齊頭並進。
延安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是個神聖的所在,倘能喝上延河的水都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榮幸。可是,當延安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時,我有一種大失所望的覺。延河水已經沒有舊時電影中演的那麼寬闊、清澈、湍急了。城區不斷拓展,河道兩側壘起了石頭的河堤,雖然是夏天的汛期,河道變得仍很狹窄,像一條溪
。河水淺處
出了河
,河水混濁,
動遲緩。
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延安城區道路改造,朋友有點路了,開著車七拐八拐繞到了寶塔山公園的門口。我下了車,仰望著曾經無數次憧憬的寶塔山。一個大約十幾層樓高的黃土丘孤傲地聳立著,上面有一個九層的磚塔,據說建於唐代。這就是那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
引了無數熱血青年積極投奔的寶塔山嗎?我站在寶塔山公園外,滿含崇敬地眺望了好一會兒革命聖地的標誌――寶塔山。當晚,我們一行住在了延安市裡。
吃過了早飯,下了一宿的瓢潑大雨仍然沒有停的意思,“拜聖”的熱情驅使我硬拽著朋友開車直奔了王家坪。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在王家坪領導解放區軍民堅持了八年抗戰,取得了抗戰爭的偉大勝利。在王家坪期間,
澤東發表了《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重要文章,朱德在《解放
報》發表了著名的散文《母親的回憶》。
1947年3月初,蔣介石調集了34個旅23萬軍隊,向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並出動了大批飛機轟炸延安。說到這段歷史,導遊講了這樣一個典故,延安座落在狹長的“褲襠叉”形的山溝中,獨特的地形環境,使得蔣介石派去轟炸延安的飛機無法將炸彈準確投擲,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當時就在半山
上,欣賞演出似地看著蔣軍飛機將成噸的鋼鐵下雨般傾瀉在溝底,或是山頭上。蔣介石無償地為共產黨的軍隊提供了大量優質鋼鐵,這些鋼鐵恰恰是共產黨的兵工廠夢寐以求的武器原材料。就打那時開始,蔣介石就被授予了“運輸大隊長”的“榮譽稱號”說來也很神奇,
澤東在彈片滿天飛的環境中竟然毫髮無損,冥冥之中,老天爺也在保佑著他,不能不說他確是一個“聖人”他鎮定自若地坐在窯
工作,警衛人員請他到防空
去,他說:“不要緊,窯
這麼厚”這時,警衛員石國瑞揀了一塊彈片給
澤東看,他接過彈片在手裡掂了掂,說:“噢,這個很好啊!可以打兩把菜刀用。”離開王家坪,我們去參觀了中共中央駐地舊址楊家嶺。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
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
澤東故居的窯
修葺的很整潔。導遊指著右側一孔看上去低矮破舊的窯
告訴我,這是
澤東的“親密戰友”江青生她女兒李納時住過的。
中共中央在楊家嶺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從“七大”開始,澤東一直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共也成為僅次於蘇共的世界第二大黨。
澤東在此期間,寫下了《五四運動》、《青年運動的方向》、《紀念白求恩》、《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光輝著作。此地是
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駐地,期間發生了不少有影響的事件。其中“地球人”都知道的有1946年8月,
澤東在楊家嶺窯
前的小石桌旁,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時,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棗園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夏、秋、冬景
秀麗,環境清幽。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中央社會部駐紮此地,改名為“延園”現舊址大門石柱兩側尚有康生所書“延園”二字。
澤東在此居住期間,寫下了《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論聯合政府》、《抗
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等許多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文章。1945年8月,他由這裡出發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1943年,在解放區軍民大生產運動中,棗園舉行軍民紡線比賽,周恩來和任弼時都被評為“紡線能手”窯中還擺放著當年周恩來和任弼時用過的紡車。1944年9月8
,
澤東在棗園後溝的西山腳下,出席了張思德烈士追悼大會,親筆題寫輓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並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1947年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國民黨軍隊對延安進行了毀滅
破壞,棗園也遭到嚴重損壞。現在棗園的建築是1953年後,人民政府陸續依照原貌維修復原的。有中央書記處小禮堂、
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舊居、“為人民服務”講話臺、中央醫務所、幸福渠等景點。
走走停停,觀觀瞧瞧間,雨已經停了,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裡的山體都是黃土堆積而成,腳下每一步踩到的都是堅實的黃土地,雖然連續下了一夜帶大半天的大雨,空氣中瀰漫著雨後清新的味道,但是腳下的黃土似乎並沒有被水浸泡過,只是有點溼的
覺。我納悶,這麼多的水都跑到哪兒去了呢?我彎
用手指尖摳了摳黃土地,哦!原來這裡的黃土是一種極其細膩的黃
沙土,而非東北的黃
粘土。東北的黃粘土一旦下過了雨,哪怕只是一場中雨,穿鞋踩在上面,再想抬起腳來,只能捨去腳上的鞋了,實在太粘了。用東北的話講,就叫做:“下點雨,就和泥了。”延安的每一處旅遊景點附近都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窯
群”式賓館。過去陝北的窯
是依山掏挖出的
,在朝陽一面按上窗門,窯
內光線充足,冬暖夏涼,但這種窯
一般只有幾孔相互挨著。現在延安為了發展旅遊經濟,在半山上順著山坡的走勢,仿造了許多聯排的窯
,外形和門窗還是窯
的樣子,只是牆壁和
頂不再是黃土了,都改成了磚結構的。站在山腳下,抬眼望去,一排排的窯
甚是壯觀。
從棗園離開的時候,我注意到山路兩旁栽種了茂密的柏樹,具體是哪一種柏樹,我也沒搞清。每棵樹的樹身都不是很高,但上面結滿了青綠的果實,大的如金桔般大,小的有黃豆般大,但一律是“頭上長角,身上長刺”支稜巴翹的,形狀沒有長得一樣的,捏起來硬硬的,好像那種縮微版的鐵
星。我摘了一大捧,準備帶回家分給朋友們把玩兒。可是臨回家上飛機時,才發現落在了賓館的
頭櫃裡,唉,
遺憾的,我白捱了一頓扎,鬧了個空手而歸。現在想來,也許當初就不該在那麼神聖的地界兒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