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51-5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哼,這便不勞吳將軍心了。”皇太極一皺眉道。吳三桂的話卻是說到了皇太極的痛處,若不是缺糧,皇太極何必在此寒冬來攻義州。

“吳將軍,今事已至此,有何話你便直說吧,不要以為我們便是怕了你們,若是惹急了,拼了這幾萬大軍也要將你這義州城踏為平地!”皇太極已是心力憔悴。再沒有心思與吳三桂繞圈子,再說就算他能說出花來,事實擺在那裡,面對吳三桂這個惡魔,本就不要想能佔到便宜。吳三桂若不是怕皇太極臨死反撲,那裡還會與他談判,早率大軍將他們一網打盡。可後金現在還剩三萬餘人,雖經過幾大戰,戰力有所下降,不過自己這方也好不到那兒去。城中幾十萬軍民恐怕不是後金軍對手。而自己率領地三萬大軍幾夜行軍,十成戰力能發揮一半就算不錯,雖說一旦開戰,勝利必將屬於自己,可損失也必然慘重,自己周圍群敵環視,到時豈不是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

“好,既然大汗如此乾脆,我便直說了。此戰的原委便不用細說了,你我心裡都明白。我只要一萬人的全副裝備,包括戰馬、盔甲、戰刀、弓箭等。還要五萬戶漢人。”吳三桂這個條件牙以說是十分寬鬆,只因他知道,後金被自己勒索幾次後,國力本就被削弱,連皇太極的龍椅都還在自己的庫房裡放著。他們本拿不出金銀。同時他也是怕急了皇太極,一怒之下破釜沉舟與自己決一死戰,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後金留有幾分實力,好去牽制朝鮮、蒙古諸部。

沒想到這次吳三桂如此好說話,讓已經做大出血準備的皇太極喜出往外,連忙應承下來。

“好。一言為定。”一萬人的裝備只是小事,那五萬戶漢人更不是問題,不然就以後金此時僅剩的那點糧草,早晚也會得這些漢民造反,還不如用他們送個人情。雙方條件一旦達成,急於逃命的皇太極馬上命大軍集合,按照三桂地要求,留下一萬騎兵,他們地裝備自然是歸了吳三桂,而他們的安全,則要用五萬戶漢民來換。每到五戶漢民,吳三桂便會釋放一名後金士兵。後金軍死裡逃生,自然是高興不已,可義州百姓卻對三桂此舉大為不解,既然已有實力將這幾萬後金軍全部留下來,為何還要釋放他們,難道戰場上死難的戰友的血便白了嗎?不僅百姓不滿,就連軍卒也心有不甘,甚至連三枷、吳田等小將在看到吳三桂時也不再像原來那麼親近。

三桂在與後金達成這個協議時,便已料到必然惹得軍民不服,可沒想到三枷等小將竟也想不通此節。顧不得辛勞,未等大軍入城,三桂便召集城中所有將領在城外空地上召開了一次會議。看著眾小將或是疑惑、或是不滿的表情,三桂指著他們的鼻子大怒道:“虧你們還以智勇雙全自稱,平時一個個眼高於頂,可此時卻想不明白了,難道在山莊這些年就學了這些嗎?我就是如此教你們的嗎?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時眼前的利益便矇住了你們地雙眼,你們的全局觀,大局觀都那裡去了?你們就沒有想過我們今若是強留後金這幾萬大軍會有什麼後果嗎?不要以為有了我帶回來的這三萬鐵騎便可輕而易舉擊敗後金,你們可知這三萬鐵騎為了能早一刻趕回義州,這幾天來每只能休息不到兩個時辰,那裡還有力與後金爭鬥?一旦開戰,就算能消滅後金這三萬部隊,咱們這幾萬大軍至少要損失一半以上。而後金軍若是被急了,對城中居民下手,百姓又得有多少人看不到明天地太陽?況且若沒有了後金牽制朝鮮、蒙古,咱們大戰後恐怕也難是人家敵手,更有關內大明對咱們虎視眈眈,一朝不慎便是全軍覆沒的下場。”在場小將被吳三桂一番話罵醒了,他們只是被眼前的仇恨矇住了雙眼,要想在遼東立足,此時的後金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誰讓自己眼下實力不濟,特別是與後金一戰後,雖說取得了最後勝利,可損失卻也不小,已不足以與其他勢力抗爭。而留著後金便是為了防止蒙古攻打自己,有時生死之敵也可以成為暫時地朋友。三桂見這些小將都低下了頭,才嘆道:“我知道你們是想為死難的戰士、百姓報仇,難道我就不想嗎?這遼東便是我們的家,他們便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只是時機還不到啊!你們放心,後金這個大仇我早晚要報,後我必取皇太極人頭來祭莫咱們全城死去的戰友、百姓。不過此時最為重要的便是打掃戰場,安撫民心,積蓄實力,以待後與各方抗爭。”眾將此時已解開心結,齊聲應道:“遵命!”城中此時萬廢待興,三桂也不費話,開始分配任務,命盧田、祖澤盛入城廣貼告示,以安民心,又命祖澤遠、吳龍率城中軍民打掃戰場,祖大壽和吳三枷因為有傷在身,只能回府休息,自己則率吳宇及三萬大軍押著後金留下來的一萬大軍回軍營休整,防止他們發生騷動。同時又派人至錦州詢問消息,傳信盧信,讓他儘快率軍回義州。城中軍民見後金鐵騎已經敗退,又見吳三桂率領三萬騎兵回到城中軍營,都知道此戰是自己勝了,雖然對三桂放了那些後金心生不滿,可在眾將解釋下,他們也逐漸明白了其中原由。況且不用打仗,也就不用再死人了,這些百姓一生所求也不過是安居樂業而已,那裡還用貼什麼安民告示,個個自發的行動起來,或是幫助那些家園被毀的百姓清理瓦礫,或是出城協助明軍打掃戰場。剛才還死氣沉沉的義州城,終於又重新煥發出生機。

後金軍急於逃命,那裡還有心管在義州城下損失的三萬將士,此時這些陣亡的後金軍卻成了明軍的軍械庫,明軍在打掃戰場時,將這些後金軍卒的盔甲、兵器盡數收攏起來,最後一統計,竟有完好盔甲萬餘套,雖然大多都是皮甲,可這卻正適合眼下的明軍。明軍的主力火銃軍大多時侯都是靠遠程阻擊敵人。若真被敵人衝到面前,那此戰怕是已輸了一半,所以本不需要厚重地鐵甲,輕便的皮甲可以使他們在戰場上更加靈活。至於後金遺棄長刀、弓箭更是無數,不過後金治練枝術有限,這些長刀只能回爐重新鍛造,相信有了這些鐵器,便可以造出更多的火銃,遼東軍戰力也將更上一層。同時祖澤遠、吳龍等人在打掃戰場時,竟還發現了萬餘匹戰馬四散在義州城四周。這些可都是後金上好的戰馬。只因主人戰死,他們也成了無主之馬,遼東軍去的匆忙,來不及收回,又便宜了遼東軍。

後金幾萬具屍體在被明軍榨取了最後價值後,被堆於城外十里處,一把大火將他們化為灰燼,三桂又叫人將骨灰收拾起來,準備送還後金。畢竟這幾萬陣亡的後金將士生前也算是勇士,將心比心,三桂也不忍讓他們暴屍荒野。至於明軍陣亡的幾萬軍民。有人認領的便於家屬,無人認領的,則由明軍火化後,將骨灰暫時保存。三桂心中已有定數,只待明年暖花開之際。便將在城中建立起一座巨大的烈士紀念堂,陣亡地將士軍民,將全部安葬於紀念堂中,以此勵後人。戰場上雙方陣亡地將士有七八萬之多,確非一可以收拾妥當的。就在全城軍民都在打掃戰場時,三桂卻一個人回到了書房。雖然自己已與大明決裂,可自己頭上還頂著大明遼東總兵的官職,總要向大明通報一聲,一方面以安朝庭之心,想必朝中那些大臣們聽到自己與後金兩敗俱傷的消息,會樂得睡不著覺,對自己堤防之心也會減弱不少。另一方面,三桂也想向朝中要些援助,畢竟自己也是在為大明作戰,守衛著大明北疆。

戰報送走後,三桂卻仍然沒有閒瑕,城中戰火持續了近十天,此時敵人雖然已走,可城中戰後重建、看押一萬後金軍、打掃戰場、總結此戰得失等大小事情,那一樣不要他來做最後決斷。待大戰結束後第三天,奉命支援錦州的吳信終於率萬餘軍卒返城。同來的竟還有錦州總兵王順。三桂不知這王順為何會在這時造訪,但為顯得尊重這位老將,三桂還是親自己出城接。三桂在城門處不到一刻鐘,就見一隊騎兵向城門處奔來。片刻功夫便已來到三桂面前。原來是盧信和王順得知三桂親自出城接,怕累三桂久候,便率親衛先走一步,大隊則在後面緩慢行軍。盧信一見三桂,便翻鞍下馬,雖然他是三桂小舅,可在軍中,他卻只是三桂手下一員部將。下馬後盧信上前一步向三桂施禮道:“末將盧信見過大人!”未等三桂說話,一邊的王順也下馬行禮道:“罪臣王順見過大人!”說完竟單膝跪地“多謝大人不計前嫌,派人支援,救了我錦州幾萬軍民,不然罪臣便是死也難以瞑目,愧對城中百姓。”三桂忙上前挽起王順,道:“大人這是從何說起,你我俱在遼東,本就是一家,何分你我?派人支援正是我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還要多謝將軍守住錦州,保護了城中百姓,沒讓錦州生靈塗炭。”王順沒想到三桂竟如此寬宏大量,不但未提自己以往不敬之罪,反而安自己。他此次隨盧信一同反回義州,便是打定主意,想要歸順吳三桂,而此時更是覺得自己這個決定的正確。

原本王順本沒將吳三桂這個年紀青青地上司放在眼裡,所以才幾次不聽宣調。可此次後金攻城卻讓他見識到了吳三桂屬下軍卒的強大。後金雖只派一萬鐵騎攻城,別看這一萬鐵騎在義州城下吃了大虧,那裡因為城上有火炮、火銃等利器,又有城中軍民同心協力。可到了這錦州卻又是另一番景象。這錦州自幾年前經歷了戰火後,一直元氣未復,後來袁崇煥見義州發展迅速,很快已趕超了錦州,乾脆將錦州主力調往寧遠,畢竟寧遠才是後金入關的必經之路。而在錦州只留一萬軍卒以做牽制,再加上這些年義州大力發展,附百姓都被引過去,原本還有十幾萬人口地錦州,此時軍民全加起來也不過五萬左右。城上雖有兩門火炮,可也年久失修,又沒有過硬的炮手,已逐漸成了擺設。

這些年遼東軍費又是被一減再減,城中軍卒連軍餉有時都發不出來,訓練也是不足,先進的火銳本就輪不到錦州,士卒們就連長弓大刀也不能做到人手一把,全軍戰力實在有限。義州本也該如錦州一般,可誰讓祖大壽有個好外甥,財大氣,不但在城上安裝了火炮,就是城中軍卒也大多手執火銃等利器。所以在後金軍開始攻打錦州城後,王順所率明軍很快便落了下風,城上萬餘明軍在後金軍的箭雨下本抬不起頭,未等接戰便已損失幹人。而後金這幾名將領更是在皇太極面前做了保徵,若不能攻下錦州便要軍法從事,當然更是人人用力。僅僅半夜功夫,後金軍便已三次攻上城牆,最後還是王順率領親衛才將敵軍趕下城去。直到盧信率援軍趕到,危機才算徹底解除。看到盧信所率這萬餘人中竟有一半手執火銃,怎麼能不讓王順心中羨慕,若是自己手下也有這樣一批兵,自己還怕什麼後金,早將他們打得。而這時後金軍也得到大汗密信,讓他們只留一半軍卒繼續牽制城中守軍,其餘大軍馬上反回義州攻城。

隨後後金軍的攻勢大減,只是在城外飛奔,不時上一陣箭雨。可在盧信所帶來的銳面前,這些後金軍本靠不近城牆二百米內內,箭雨也再沒有傷到一人。見這錦州終於是保住了,王順這時才有功夫與來援的盧信見面,除了外,他更想知道這樣的銳到底是出自誰手。要知打造這樣一支銳,不但得有錢有物。更要有於火器之人進行訓練才行。沒想到一問才知,這些人竟全吳三桂親手訓練,王順這才對吳三桂生起了興趣。城外戰事已經不緊,王順乾脆拉著盧信在城上坐下,仔細詢問起吳三桂來。盧信雖為三桂長輩,可在三桂面前他卻從來不以長輩自居,反而處處以三桂為首,說起三桂,盧信可以滔滔不絕地說上三天三夜,從三桂最初參加寧遠大戰。再到設計斬殺莽古爾泰。取得寧錦大捷,陝西剿匪,助新皇登基,孤身闖盛京,最後設計救袁崇煥,說到此處,盧信長嘆一聲道:“只可惜袁將軍一生剛烈,死得不值啊!”沒想到這句許卻是說到了王順心裡,王順一生只服袁崇煥一人。可他卻不知吳三桂竟為袁崇煥作過這麼多事,竟敢率軍圍攻盛京,威脅朱由檢釋放袁崇煥。最後鬧得與大明決裂。雖然袁將軍最後還是為國盡忠,可吳三桂的這個情,王順卻是同身受。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今王順親自向吳三桂請罪的一幕。

對王順的歸順,吳三桂自是喜從天降。如此以來,遼東幾座大城已是盡在己手,這也為後自己對遼東的變革鋪平的道路。義州大戰七後,義州城已漸漸恢復了往的繁榮,而此戰的損失也已統計出來。義州城兩萬銳傷亡一萬三千餘人,其中戰死五千餘人。兩千餘人身負重傷,再也無法重返戰場,另有五千人輕傷,只要休養一段時,便又是好汗一條。協助守城的五萬新軍傷亡三萬,其中陣亡一萬兩千餘人,重傷六幹,輕傷一萬。而城中普通百姓共計傷亡兩萬餘人,這還是祖大壽撤得及時,不然遠遠不止於止。再加上去救援喀喇沁部損失的一千金銳和喀喇沁部本身損失地萬餘族人,此戰明軍共計陣亡近三萬人,重傷近兩萬人,輕傷無數。而後金,僅是在義州城附近便找到四萬餘具後金軍屍體,而輕重傷地傷員僅有兩幹餘人,由此可見後金的彪悍。雖然明軍損失慘重,可後金卻更是雪上加霜,不管怎麼說,這場大戰是遼東軍勝了。吳三桂看著這張戰報,卻是喜悅不起來。他再次傳令下去,命人收拾好戰死軍民的骨灰,安撫好陣亡將士家屬,對重傷人員務必要盡全力搶救,待其傷愈後,願重返軍伍的官升一級,不願再上戰場的,儘量給他們找些事做,或是發給其土地,讓其衣食無憂。而傷重無力推生的,由總兵府按月發給生活費用,務必保證每人不缺衣少食。吳三桂此令一下,軍中許多將領不解,特別是原來的遼東將領,按大明規定,無論是陣亡還是重傷的,只要發一筆遣散費便不錯了,那會有人照顧其一生。不過從冰凌山莊出來的眾小將卻是明白,因為吳三桂曾跟他們講過:你手下地的將士便是你的手足,他們是在為了我們血犧牲,可萬萬不能讓這些英雄們血又淚,死也不能安心。

所有聽過這句話地遼東將領無不對吳三桂心服口服,而當這句話傳到百姓耳中後,更使吳三桂的聲望達到了頂峰,當總兵府的府門外便圍滿了想要參軍的遼東百姓。關內甚至後金、蒙古境內的漢民得知義州城僅靠兩萬軍卒便頂住了後金七萬大軍地圍攻,最後更是大敗後金,這讓身處亂世的百姓對義州心生嚮往,每來義州的百姓竟有幾百人,多時一天便有上幹人,極大的補充了義州的損失。這一早又傳來喜報,何可剛、吳三輔及喀喇沁部幾萬族人已趕到義州城外不到百里。吳三桂馬上召來城中將領,叫人備下午飯,準備接喀喇沁部族人的到來。安排好諸項事宜後,他又親自來到罕貝閨房,要將這個好消息告訴罕貝,邀其一同接阿桑族長。誰知罕貝不知從那裡得到了消息,此時已是穿上了平裡從不穿地盛裝,正坐在梳裝臺前任由幾個丫頭為其妝扮。

見到吳三桂來了,連忙起身接,施禮道:“見過大人。”三桂自出徵以來再未見過罕貝,留在他印象中的罕貝還是那個丫環打扮,一臉清秀的小女孩,此時一見盛裝的罕貝不由得一呆。罕貝本就生得貌美如花,不然也不會被稱為喀喇沁部的最美的鮮花,只是原先在吳府中充當下人,怕出破綻,每從不細心梳妝,素面朝天,就是這樣也叫碧豔看得心喜,留在身邊,由此也可見其確是容貌不凡。罕貝今接父親,特意穿上了一身翠綠的繡服,頭上裝了燕尾金鳳寶釵,粉頰上垂著兩行秀髮,見到三桂瓠犀微,笑窩帶暈,玉容的嬌瞧上去似吹彈得破,白裡透紅,清秀中帶著幾分嫵媚。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不時看向三桂,可當兩人目光對視時,又忽然轉向他處,不敢與三桂對視,這樣卻更惹得三桂心喜。

“免了,免了。這段時間軍務繁忙,對你照顧不周,不要見怪。”三桂忙上前扶起罕貝。

“大人為了我族與後金連番大戰,又險些失了義州,若真是如此罕貝便是罪人,天幸大人回來的及時,才算化險為安,罕貝永大人恩德,此生願為奴為婢伺侯大人!”三桂一笑道:“你我即已結親,還分什麼你我,你父便是我父,救援岳丈本就是分內之事,又何需你來報答?不過你也應該知道我來所為何事,一會兒你便隨我一同去接你父親阿桑族長。”罕貝笑盈盈的回道:“是,一切聽大人吩咐。”待到中午時分,率部等在城外的吳三桂終於看到了回城的大軍,兩萬明軍和幾萬喀喇沁部族人排成的長龍綿延十幾裡。走在最前面的正是何可剛、吳三輔和阿桑族長。

三人見到城下眾人,忙打馬過來。向眾人見禮。罕貝跟在三桂身後,雖僅分隔幾月,可這幾月發生了太多地事情,仿若隔世一般,未曾開口,淚珠已打溼衣襟。阿桑族長也看到了罕貝,顧不得理會吳三桂,輕聲叫了聲:“女兒…”

“阿爸!”罕貝喜極而泣,奔向了阿桑族長,投入其懷中。痛哭不已。其們眾人不忍打擾。默默站在一邊。何可剛下馬後向三桂行禮道:“稟大人,末將終將兩萬軍卒和喀喇沁部全族安全帶回,請大人訓示。”吳三桂一把拉起何可剛道:“何將軍此行勞苦功高,我已備下酒宴,一會必要暢飲一番。”一邊的吳三輔略顯動的叫了聲:“大哥!”三桂看了看三輔,此次出征雖還不到一月,可三輔卻彷彿變了個人似的,整個人看上去成許多,再無當初的鋒芒必。三桂一拍三輔肩膀。

“好兄弟!”最後還是祖大壽打斷眾人,道:“城中已備下盛宴,大家入城再敘吧!”眾人這才收拾心情。進了義州城。至於那兩萬明軍和幾萬喀喇沁部族人自有他人安排歇息。在城中大帥府眾人邊吃邊聊,何可剛說起行軍之事,一路上算是有驚無險,開始代善和多爾衰還幾次率軍騷擾,可都被何可剛等人擊退。後來敵軍便不知了去向,大軍也順利反城。而待三桂說城義州大戰,卻聽得何可剛、吳三輔心驚不已,特別是吳三輔更是為自己沒能參加此次大戰後悔不已。這頓飯一直吃到沉西山,眾將才算是盡興而歸。

與遼東大戰後的喜悅相比,坐在皇宮中的朱由檢卻更有高興的理由。朱由檢此時正坐在御書房中。手拿三桂派人送來的戰報,仔細觀看,這已是他第三次閱讀,可每次看後,都會覺得興奮不已,甚至連晚飯也多吃了一碗。書案下還坐著幾人,為首的卻是內閣首輔周延儒,下面還有閣臣何如寵、錢象坤及正得皇寵地兵部尚書孫承眾人對朱由檢手中戰報也都知之甚詳,著朱由檢喜上眉梢地表情,周延儒也笑道:“恭喜萬歲,萬歲鴻福齊天,此次吳三桂與後金兩敗俱傷,卻是為萬歲去了一塊心病,我大明中興已是指可待。”朱由檢放下手中戰報,掃了堂下眾人一眼,道:“不錯,按戰報上所講,吳三桂率二十萬遼東軍及幾十萬遼東百姓竟大敗十二萬後金軍,戰報上還道,此戰竟擊斃後金軍達六萬之多,而他們自己也損失了十幾萬軍卒和近十萬百姓,你們說這可信嗎?”吳三桂送於大明的戰報本就是不實,與實際相差甚遠,可就是如此,也讓朱由檢等人不敢相信,若是讓他們知道義州僅靠兩萬正規軍和幾十萬百姓便創造了殲滅四萬後金軍的奇蹟,恐怕朱由檢本不會再找人商議,馬上便會齊聚全國大軍以消滅吳三桂這個心腹大患。朱由檢此言一出周延儒等人卻無了聲息,要讓他們溜虛拍馬還行,陷害忠良更是強項,可說到軍事,他們卻是不敢妄語,外一那句說說錯了,自己恐怕不但烏紗不保,就連小命也是堪憂。最後還是孫承宗開口道:“若說擊退後金進攻倒是可信,當年袁崇煥不也是僅用三萬大軍便擊退了十幾萬後金軍嗎?而吳三桂也是有些軍事天份,更何況他們據城而守,遼東又是火器充足,與那時更是不可同而語。可若說能擊斃六萬後金軍卻是讓人不敢苟同。那後金軍如狼似虎,那裡是這麼容易被擊斃的。不過遼東軍損失必然不少,戰果嗎,若是減半倒是還有幾分可信。”也不怪堂上眾人在這裡憑空猜測,只因現在的遼東已是吳三桂的天下,聖旨本出不了山海關,就算勉強到了餒中,也全部被扣下。而原本派在遼東的錦衣衛暗探只在寧遠、錦州還剩下幾個,至於餒中、義州兩城本就是吳家天下,別說暗探,就連一隻老鼠想要進城也得看吳三桂高不高興,錦衣衛那裡還得進手。

朱由檢也點頭稱是,後金入關,圍攻京城達半月之久,朱由檢可是見識了後金的強大戰力,雖然他也知道吳三桂厲害,可朱由檢還是不敢或是不願相信他真能擊斃六萬後金軍,若真是如此不是更顯得自己的無能?何況錦州地暗探也傳回消息,後金僅用一萬軍卒便差點打下錦州,若不是援兵來得及時,錦州此時怕是已經易主。想來必是吳三桂誇大了戰功,想要多撈些好處罷了。

第五十五章大明封賞“那依眾位愛卿所見,這吳三桂請援一事又該如何?”朱由檢向下面眾人問道。周延儒忙接道:“依為臣所見,這吳三桂即已生叛心,何況此次又與後金兩敗俱傷,咱們已不需防備於他,還管他做甚,便由他自生自滅好了。”何如寵、錢象坤向來以周延儒馬首是瞻,當然連口贊成。可孫承宗卻低頭不語。朱由檢雖然年紀尚輕,可卻不傻,也知道軍事上,只有孫承宗才最有發言權。

“孫愛卿,依你之見又該如何?”

“啟稟萬歲,依老臣之見,對吳三桂所求,雖不能答應,但還是應做出一個姿態,以表明朝庭並沒有忘記他們…”孫承宗話音未落,周延儒給何如寵一打眼,何如寵馬上心領神會,動的站了起來,指著孫承宗道:“孫大人,你這是何意?莫不是你還念著舊情,想要助那吳三桂不成”孫承宗對何如寵這等跳樑小醜本不放在眼裡,理都不理,微閉雙眼,坐於椅上,彷彿一隻狗在那裡亂吠。最後還是朱由檢開口問道:“孫愛卿此言必有所指,何愛卿不得喧譁。孫愛卿你繼續說。”孫承宗見朱由檢詢問,只好解釋道:“啟稟萬歲,這吳三桂雖然已有叛意,可其父尚在京城,也不怕他敢舉起反旗。但後金卻不一樣。他們可是時刻盯著我大明江山。一旦吳三桂全軍敗亡,咱們丟了遼東,後金便可直對山海關,再無憂慮,外一山海關有失,後金便可揮軍南下,直奔京城,一路上再無阻攔…”朱由檢一聽說後金可以直奔京城,心中都是一抖,上次是有遼東軍及時回援。才免了京城一劫。可後金若是再來,沒有遼東軍,還有何人可以救駕?卻又聽孫承宗繼續道:“後金本不足懼,若集結全國之兵,定可一舉將其消滅。可大明境內卻不安穩,據報,陝西、山東、山西等十三路叛軍已成氣侯,竟還想著要會師於陝西,攻我大明江山。依微臣之見。這些反賊才是我大明心腹大患,若不盡早除,必成星火燎原之勢。我大明江山恐怕危矣!”

“那依受卿之見…”朱由檢向來憂柔寡斷,這等大事卻拿不定主意。

“依老臣之見,不如就給那吳三桂一些糧草、軍餉,反正幾年內他決不會成為大明之患,更有其父吳襄尚在京中。更不怕他造反作亂。如此以來,我們才能集中力對付陝西境內那十三路叛軍。待平息地匪患再收拾吳三桂也是不遲。”孫承宗是準備先安內再攘外。

“萬歲,萬萬不可。”周延儒看朱由檢竟有意答應,忙道起身道:“萬歲,那吳三桂雖說此戰損失頗重,可後金竟連遼東一城也未破。吳三桂實力仍在,萬歲切不可養虎為患。而陝西境內匪類本是我大明子民,想來只要好言相勸,不難招安,何必大動干戈。以微臣之見,還是應先收復遼東。”

“萬歲,匪類才是動搖我大明江山的大患,他吳三桂遠在關外,又有後金、棠古牽制,難以發展壯大,而匪類則不同,去年那吳三桂已剿平陝西境內十萬叛軍,可待我大軍一退,他們便又呼嘯山林,如此反覆,我大明何時才能安定?何時才可中興我大明?”聽著堂下兩人爭論不休,朱由檢也覺頭痛,若是有能力,他真希望同時對兩方開戰,平息內亂,消除外虜,重現大明盛世。可只要再想想後金大軍圍城的景象,朱由檢便只能忍氣聲,連後金也不是對手的吳三桂,自己又如何去剿?還是好好安養生息,等積蓄了足夠力量再收拾吳三桂好了。

“兩位愛卿不必爭了,遼東一則剛大戰一場,實力大損;二則有山海關這道屏障,那吳三桂想入關還要多想想,況且還有吳襄在我們手中,就更不懼那吳三桂有何作為。而陝西距京城不過幾路程,若是等十三路匪軍會師之後,攻打京城,豈不危矣?孫將軍,就依你之見,先剿國內匪類,再行收復遼東。只是這吳三桂所請糧草軍餉卻是不能輕易給他們,免得養虎為患,我看就賞他一把尚方寶劍,允許他在遼東有先斬後奏之權,眾位愛卿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