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19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繼官軍在長城戰鬥中慘透失敗的凶訊之後,又傳來了在全州失利的消息,加之各道的農民起義象燎原之火燃遍全國,使閔氏政府大驚失。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全國通幾乎完全斷絕,而三南地區這個糧倉又陷入動亂之中,致使漢城的糧源被切斷了。

為了挽救這危在旦夕的時局,鎮壓農民起義,閔氏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偷偷地請求大清國軍閥出兵鎮壓農民起義軍。為了贏得時間,一方面指使洪啓燻同農民軍暫時求得“媾和”另一方面封李元會為兩湖巡邊使,率領一千餘名的京師開赴公州,以阻止農民軍北上,並派嚴世永為三南廉察使南下,用自欺欺人的國王敕諭對農民軍進行勸誘。

從朝鮮民亂之初,中兩國就時刻注視着朝鮮局勢,對朝鮮發生的任何事件都非常,而且彼此都增惕地提防看對方的行動。當金玉均被刺案發生時,傳聞本有派兵入朝鮮的企圖,李鴻章即電告袁世凱探查,袁回電認為本沒有積極行動的可能。他在東學黨起義初期,即有意於自動的派兵助朝“剿亂”藉以促進中國的聲威,同時為個人獵取功名權勢。

李鴻章對於鎮壓東學黨起義,維持受冊封的李朝統治,是完全贊同的,這是清朝統治階級的基本態度。但是李鴻章仍然有顧慮,怕中國出兵助剿會引起國際糾紛,特別害怕本乘機出兵。因此他在東學黨起義之初,並沒有立即派兵的意思。但是東學黨起義的聲勢大振,李鴻章改變了他的態度,同意出兵。此時,李鴻章收到了袁世凱的電報。袁世凱在電報中説,朝鮮政府已向他請求派兵援助,而且自己在和使館的翻譯官鄭永邦談話時,鄭永邦表示,本希望中國速派兵剿亂,本必無他意。

其實這是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浚本政府的指示,派出去探詢中方態度的探子。本把東學黨起義看成是侵略朝鮮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了挑起侵略朝鮮的戰爭,而竭力慫恿清政府派兵入朝鎮壓起義,以作為本乘機出兵朝鮮的口實。

其後杉村浚還親自去見袁世凱,進行了類似的探詢,袁世凱竟然信以為真,在給李鴻章的電報中説:本只關心他在朝鮮經商的國民,除此之外好像並無居心。袁世凱這個錯誤的判斷,加強了李鴻章派兵的決心。

之後,李鴻章又親自面晤了本駐津領事荒木,荒木早和國內統一口徑,李鴻章對本“必無他意”信以為真,遂決定同意派兵入朝,幫助朝鮮政府鎮壓起義。

幾天之後,李鴻章接到朝鮮政府正式請兵的電文,便奏派葉志超、聶士成率淮軍共約2500名分批入朝鮮,又命令丁汝昌派濟遠、揚威二艦赴仁川、漢城,一面又依照《天津條約》行文知照本。李鴻章和袁世凱此時是相信本不會派兵,縱使派了也易於對付,不會惹下太大的麻煩。足見他們不知道本的陰謀。

中國派兵的照會送達本外務省當本政府即電令駐北京使向中國遞本派兵的照會。事實上,本內閣早在幾天前就決定出兵朝鮮,之前已藉口護送在假期中的駐朝公使大鳥圭介返朝為名,派遣海、陸軍到朝鮮。但是,本裝模作樣,等待中國派兵照會到來時才正式照會中國,這正是本外的狡猾之處。

從中、派兵開始時的若干跡象,顯示情勢非比尋常。

首先,中國出兵照會,以應朝鮮政府請求“保護屬邦”為名,本立即提出抗議,認為本從未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中國要求本為保護使館商民不必多派軍隊,不可進入朝鮮內地。本即蠻橫地宣稱:本派遣軍隊數量及行動,帝國政府自行決定,不受他國掣肘。態度十分強硬。

再者,中國派兵僅2500人,駐紮在牙山,而本派出5000餘人,其後陸續增兵達萬餘人,部分軍直赴朝鮮的首都漢城,分踞要害。同時,本軍艦八艘駐泊仁川。顯然,為保護使館及商民,完全沒有動員如此巨大軍事力量的必要。

這時候閔氏政府見中軍隊雲集,頗存戒懼,希望雙方撤兵。而袁世凱也看出軍來勢洶洶,情勢不妙,便極力催促朝鮮政府設法阻止本來漢城,並擬請駐朝各國使領出面干涉,均無效果。袁世凱只有與使大鳥圭介直接進行談判,雙方約定之後均不再添兵。大鳥同意不再添兵,是本外上的策略,作為緩兵之計,以便在軍事上從容部署。但是袁世凱和李鴻章卻深借不疑,生了停止派兵的意思。

朝鮮政府請求撤兵的公函送抵李鴻章處,李鴻章即電告葉志超,命令軍隊暫駐牙山,原定增強部隊也接到命令停止出發。

李鴻章的這個措施,既是對敵情錯誤判斷,又表明他膽怯地企圖避免中糾紛。其結果使本從一開始就在軍事上佔得了優勢。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策略與李鴻章恰恰相反,在軍事上一切皆先發制人,而且每一步都先於中國。本軍事先佔一看,是此後外涉和戰爭中本製勝的一個關鍵。

這時,東學黨起義的狀況也發生了變化。全州失守之後,招討使洪啓董奉閔氏政府之名,假惺惺地向農民軍提出“媾和”這一招本是懷柔之技,意圖緩和局勢,等待清兵幫助。

他勸誘道,假若兩軍繼續戰,王朝發祥的歷史聖地全州必將變成一片廢墟。不但如此,趁我國內亂之機,清軍已在牙山登陸,軍也將在仁川登陸。如此發展下去,外國軍隊勢必要進行干涉,不僅東學軍將遭受重大犧牲,而且國家也將陷入更大的危機。因此,東學軍如果撤出全州,京師也要立即撤離全州附近,以免同室戈;而政府則設法促使外國撤回軍隊,並據東學軍的要求,立即實行各項政治改革。

當時,全奉準等人在全州戰鬥結束後,原準備重新整頓農民軍,同忠清道一帶的農民軍會合,直取漢城。但是,在忠清道一帶對農民軍深有影響的東學教領導人崔海月一派,卻極力反對農民戰爭的擴大發展。他們甚至向各地發出通告,聲稱:全奉準為國家罪人,師門之逆賊。這就使全奉準領導的全羅道東學軍不得不暫時放棄北上。

全奉準等人也認為,清兩國軍隊以朝鮮的動亂為口實,開進朝鮮蹂躪踐踏國土,是決不能容忍的。再則,他們也不能不考慮到,農民軍在全州戰鬥中傷亡較大,加之農忙季節來臨,多數農民歸鄉心切。在這種形勢下,全奉準等人只好暫時接受官方提出的“媾和”要求,以便政府在農民軍撤遲後,迫使外國軍隊立即撤離朝鮮,並按照農民的要求改革弊政。

於是,全奉準等人被閔氏政府所欺騙,政府方面假惺惺的以農民軍提出的27條要求為藍本,達成了所謂的《全州和約》。《和約》全文12條,其內容是:一、盪滌東學道人與政府間的宿嫌,協力庶政事;二、查得貪官污吏之罪目,一一嚴懲事;三、懲辦殘暴富豪輩事;四、懲罰不良儒林兩班事;五、燒卻奴嬸文書事;六、改善七班賤人待遇,去白丁頭上的平壤笠事;七、許可青寡婦改嫁事;八、無名雜税一併勿施事;九、官吏採用打破地閥登用人材事;十、嚴懲與倭姦通者事;十一、已往公私債務一併勿施事;十二、土地平均分作事。

協議既定,起義軍便暫時撤離全州城,後逐漸瓦解。等到6月底,東學黨起義基本平息了。

如果從朝鮮政府請求清朝派兵幫助鎮壓東學黨起義這一點來看,此次入朝清軍的作戰目的基本達到。但由於本乘機大肆派兵入朝,使得援朝清軍和入朝的軍處於嚴重的軍事對峙狀態。

朝鮮政府被軍突如其來的大舉出兵嚇得得魂飛魄散。朝鮮政府立即聲稱農民暴動業已平息,要求清兩軍同時撤退。中國也認為亂事已平定,為使軍退去,即據《天津條約》的規定,要求中兩國同時撤兵。但是本的政策是乘機排斥中國在朝鮮的勢力,獨霸朝鮮,自然不會同意。

高宗和朝鮮政府通過各國駐漢城的外使節,特別是通過當時在朝鮮以“朋友”自居的美國公使,敦請美國等各國政府出面給予斡旋,促使軍立即撤退。然而,美國人卻支持本侵略者入侵朝鮮的行徑。

本以保護使館及僑民的名義派兵,現在使館和僑民的安全已不成問題,中國又願撤兵,本如堅持不撤兵,師出無名,勢必會引起國際輿論的不滿。本政府為扭轉這種不利局勢,提出一項提案,電令本駐津領事通知李鴻章。提案的內容為:農民暴動尚未平息,中兩國軍隊應共同鎮壓朝鮮亂民。平定後,為改革朝鮮內政起見,中兩國派常駐委員駐朝鮮,調查財政,淘汰官吏,並設置必要之警備兵,以保持國內的安寧。

很顯然,本是借這個中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要求,難住清朝。本政府明知這個要求必定不為中國所接受,在提出提案的同時已經決定,不論與中國協商的結果如何,在朝鮮政府導致農民暴動的腐敗內政得到“改革”之前,決不撤兵;如果中國政府不贊同這個提案,本政府要獨力擔任朝鮮政事改革。

中國自然不會接受這個提案。此時朝鮮局勢極為緊張,中、、美、英、法、俄等國軍艦十艘集結濟物浦港口。從仁川到漢城,沿途軍把守要害,盤查行人。本政府訓令大鳥不得撤兵,並相機使軍繼續開赴漢城。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中國方面,自中朝鮮問題爭端發生,李鴻章就把解決的希望寄託在國際調停上。他先是挽請俄國,繼而挽請英國出面調停。幻想通過俄英的干涉來制止本侵略。

然而,英國在看到本開戰決心已定,並在得到了本有關軍“不在長江下游上海及其附近地區為戰爭運動”的保證後,決心支持本,最終拒絕了李鴻章的要求。俄國看到本背後有英國支持,也不願捲入中朝鮮問題的紛爭,最後也拒絕了李鴻章的調停建議。

李鴻章重外、輕軍事的作法,引起大清國朝野上下的嚴重不安和輿論的不滿。以光緒帝師翁同龢為代表的一部分官僚力主增兵朝鮮,抗擊本侵略。翁同龢曾多次呼籲增兵朝鮮,佔據要隘,以絕對優勢兵力壓倒本,認為只有這樣,本方肯撤兵,緊張局勢才可能有所緩和。

李鴻章在挽請俄英調停相繼失敗之後,迫於國內主戰派壓力,才匆匆忙忙作軍事佈署,第二次不情願地對朝派遣了清軍。少部分增援駐守牙山的清軍,大部分則向平壤集結,以便同軍展開決戰。

在此期間,本侵略者毫不遲延地在朝鮮製造有利形勢。就在李鴻章積極進行聯俄之時,本加緊向朝鮮向朝鮮增加兵力,並千方百計地製造挑起戰爭的藉口。本政府密令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目前形勢表明開戰已不可避免。務須不擇手段地製造開戰之藉口。”當中國拒絕了中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提案之後,本人就單獨地開始了非法行動。6月26本公使單方面地要求高宗“改革內政”7月4,大鳥本政府給他的機密訓令,向朝鮮政府提出改革內政的五大綱領26條目,詳細規定了有關用人,行政,兵制,幣制等項“改革”甚至連興辦學校、鐵路都包括在內。這個強加於朝鮮的“改革方案”實質上是藉此把朝鮮完全控制在本手中。

而且,大鳥還迫朝鮮政府在三天內製訂出實行“改革方案”的具體措施,十天內付諸實行。而當時這個所謂的“改革方案”類似“敷設漢城至各通商口岸間的鐵路,架設足以聯繫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可靠的通信網”等條款,均是無法在限期之內實現的。

但是,正如本侵略者自己所承認的那樣,他們的目的在於“故意提出這些在限期內無法實行的改革條款,如被拒絕,或是在限期內未能付諸實現,就可以此反誣朝鮮政府沒有改革內政的誠意,為本人能以行使武力,顛覆朝鮮政府,由他們自己獨力着手進行改革製造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