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八世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本世紀一開始,武(上明下空)的南周王朝即告滅亡,唐王朝復辟。但宮廷又陷於混亂,發生皇帝皇后被殺的血慘劇。幾經變化之後,帝位被親王之一的李隆基獲得,局勢才告穩定。
可借李隆基在位的時間太久,幾佔去本世紀的一半。他年輕時曾把社會帶上高度繁榮,但他的聰明才智,隨著他的年齡老而
漸消失。五十年代後,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在他手中結束。
中國經一百三十年的超級強大,又走上了下坡。
一一連串宮廷政變武(上明下空)的南周王朝先天的註定它無法通過瓶頸,那就是,武(上明下空)沒有能力解決她的繼承人問題。如果把帝位傳給兒子,帝位本就是奪自兒子的,不過物歸原主,南周王朝一定消滅。如果傳給侄兒,當然可以保存南周王朝,但在情上兒子總是血親,而且武(上明下空)只是一個野心家,當了皇帝,已心滿意足,她並沒有高級的政治理想,要建立一個武姓世襲帝國。更有一個原因,她也伯傳給侄兒會
起強烈地反應。分歧複雜的原因使武(上明下空)不能下定決心,她知道人們都在等待著她的死亡,以便恢復正常。她唯一的辦法是命李姓子弟跟武姓子弟到神廟盟誓,互不殺害。她也知道這種辦法不過瞎胡鬧,但她已經計窮。就在她處於極端困難時,發生政變。
七o五年,宰相張柬之奉李顯復位,派兵把武(上明下空)逐回皇太后應該居住的上陽宮。武(上明下空)已八十二歲,受不住這一生中最後的當頭一
,狼狽回到上陽宮後即一命嗚呼。南周王朝自然隨之而去,它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
唐王朝中斷了十四年之後,於此復國。然而,李顯跟他老爹李治一樣的昏庸,復辟不久,他的子韋皇后就效法婆母武(上明下空)往年故事,跟李顯同時出現在金鑾殿上聽政。並且跟武(上明下空)的侄兒之一的武三思私通,把武姓家族置於新政府的保護之下,幫助李顯復國的張柬之等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反而被祭起“誣以謀反”的法寶,落在酷吏之手,全部處死。一般人所期望的中興氣象,完全落空。當權人物除了武姓戚族(不久以前還是皇族)外一又多出了韋姓戚族。尤其是李顯最寵愛的小女兒安樂公主,她跟她母親韋皇后,公開招權納賄,把國家官爵,分別標定價格,縣長若干,州長(刺史)若干,公開兜售,價款繳足,母女就用皇帝名義,通知中書省發佈人事命令,這種官員,當時稱為“斜封官”——皇帝下達中書省的諭旨,都斜著封口,表示不必再
門下省審查。安樂公主經常把詔書寫好,用手遮住內容,請老爹簽名。李顯愛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寫些什麼,簽名了事。然而,事情不能到此為上,韋皇后希望丈夫早
死掉,以便她步婆母武(上明下空)的後塵,也當女皇帝。安樂公主要求父親立她為皇太女,李顯知道大臣們不會接受這個決定,不肯答應。於是女兒也希望老爹早
死掉,母親當女皇帝時,她就可成為合法的繼承人。
權力慾望使母女喪失人,七一o年,她們把毒藥放到李顯吃的餡餅裡,這個老實的好丈夫好父親,竟死在愛
愛女之手,總共當了六年皇帝。他死之後,韋皇后沒有親生兒子,就立李顯跟姬妾生的一位十六歲的兒子李重茂繼位,而由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持國政。他們把政治看得太簡單了,武(上明下空)佈置她的勢力費去二十餘年工夫,還不敢動謀殺念頭,而韋皇后只在短短的六年後,在沒有完全控制住局勢之前,就把自己的能源切斷。第六世紀北魏帝國胡太后所面臨的大風暴局面,重新出現。母女們只高興了十九天,李顯的侄兒李隆基親王率領
衛軍衝入皇宮,韋皇后被殺,二十七歲的美麗婦少安樂公主正在對鏡梳妝,變兵大刀一揮,人頭與寶鏡同時落地。
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是李顯的胞弟,上世紀(七)末,曾在母親武(上明下空)手下當過七年的傀儡皇帝。李隆基發動政變時,他不知道。等到知道時,政變已經成功。於是把李重茂逐下寶座,由李旦繼位。兩年後(七一二),李旦把帝位傳給李隆基。
李旦是一個淡泊的人,對權力名位不太在意。但他的妹妹,也是武(上明下空)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卻完全遺傳了老孃的堅強格,對政治充滿野心。李旦在位時,她通過哥哥的手,控制政府,當時七個宰相,其中五個是太平公主的黨羽。李隆基上臺後,她發覺這位年輕的侄兒不太順眼,計劃另立別的侄兒。李隆基察覺到這個陰謀,七一三年,他先下手為強,在首都長安戒嚴,展開大規模逮捕整肅,這位姑母只好自殺。
一連串宮廷政變,延續九年,局勢才定。
二兩洋海上通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在酷吏酷刑和一連串宮廷政變陰影下,仍然繼續。
我們必須瞭解,酷吏酷刑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種常態。紀元前一世紀路溫舒所指出的現象,一直存在,並沒有改善。來俊臣之的手段,並不能跳出這個傳統範疇。儒家學派政治制度下“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刑罰只是專為平民而設,不可用來對付士大夫。所以任憑路溫舒怎麼為平民呼籲,士大夫並不注意,因為自信自己並沒有被政府酷吏苦刑拷打的危險。武(上明下空)一下子用它來廣泛地對付士大夫,士大夫才震驚哀號,奔走相告。所以酷吏酷刑對士大夫的影響大,對平民的影響小,社會結構如故。至於宮廷政變,更只限於宮廷。平民對誰當皇帝,既無力量干預,也無興趣過問,社會的發展與運行也如故。所以黃金時代並沒有中斷,並且在李隆基建立一個安定的政府後,更為蓬
興旺。
首先是兩洋海上通,進入一個新紀元。
西洋方面,指東南亞及印度洋沿岸。最早開始於第二世紀一六六年,羅馬帝國的一位使臣,曾到南(越南東河),聲稱奉羅馬皇帝安敦(安東尼)差遣,向中國皇帝致送象牙、犀牛角等禮物。這可能是商人的噱頭,藉此進行貿易,但他卻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由海道到中國的西洋人士。第二位是第三世紀二二六年,羅馬帝國商人秦倫乘船到
趾郡(越南河內),
趾郡的郡長(太守)把他送到當時東吳帝國的首都建業(江蘇南京),覲見當時的東吳王孫權。中國人什麼時候由海道前往西方,沒有記錄。但沒有記錄,並不是沒有事蹟,茫茫大海中,既有人冒險尋覓出一條航路,這條航路自不可能私藏,商人循跡往返貿易,應在意料之中。但定期航行,卻延遲到本世紀(八),才正式大開。中國沿海幾個最大港口,如
州(越南河內)、廣州(廣東廣州)、泉州(福建泉州)、明州(浙江寧波),都是跟西洋大規模通航下的產物。而諸港口中,又以廣州為集散地。前往西洋(東南亞、印度〕的商船,先由中國其他各小港口集中廣州,作最後一次飲水食糧補充,然後出發。由西洋到中國的商船,也先到廣州,再北上其他港口。
遠洋船舶與近海船舶,構造不同,船員需要特殊技能。而當時阿拉伯帝國商船隊,靠此兩者掌握海上商業霸權。廣州港內擠滿了阿拉伯船舶,中國商船隻能屈居第二位。另外還有南海商船(馬來亞半島諸國)、波斯商船(阿拉伯帝國屬地)、崑崙商船(非洲東岸諸國)、師子國商船(錫蘭島)、婆羅門商船(印度次大陸諸國)。為了處理這些商船的停泊供應,以及商品貿易和人員管理,中國政府在廣州設立一個機構,名“市舶司”首長稱“市舶司使”由廣州地方首長(嶺南戰區節度使——節度使)兼任。
當時定期航運,有下列六線:一廣州——波斯(伊朗)二廣州——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三廣州——亞丁(阿拉伯帝國本土)四廣州——師子國五廣州——南海(馬來亞半島)六廣州——(門者)婆(爪哇)中國跟東洋海上通,指朝鮮半島、
本、琉求。
一、朝鮮半島航線這是中國對外最早,海程最短的航線。在有文字記載前,就已開闢。中國與朝鮮半島諸國,只隔一道黃海,從中國遼東半島或山東半島任何一個港口出發,都可以毫無困難的到達朝鮮,實際上與內海航行,無太大差別。
二、本航線中國與
本
通,遠落在朝鮮半島之後。紀元前三世紀八十年代前二一九年,贏政大帝派遣使節徐福率領童男童女三千人,前往
本(蓬萊)求不死藥。這個第一批前往
本的龐大探險隊不再返國的影響之一是,中
間航線不能馬上建立。第一世紀五七年,
本列島上諸國之一的倭國①,派遣使節泛海到中國朝貢,中國皇帝劉秀特別封它的首長當國王,並頒發給他一個“漢倭奴國主”玉印。自此以後,商人來往漸多。本世紀(八)時,已有兩條航道:一由山東半島成山角(山東榮成)出發,沿朝鮮半島南端,到達
本九洲島北部肥前。一由明州(浙江寧波)出發,到達
本九洲島南部長崎。
三、琉求航道琉求(琉球群島)是一個比本還古老的王國,最初名“夷
久國”第三世紀時,中國遙稱它為“夷洲”而遙稱
本為“稟洲”二三o年,中國三國時代東吳帝國皇帝孫權派遣大將衛溫,泛海東征直洲(
本)。衛溫到了夷洲(琉球)後,不敢再進,撈掠數千琉求人而返。從明州(浙江寧波)到
本,順風順
時,三
三夜可到。從福州(福建福州)到琉求,順風順
時,五
五夜可到,有時三
三夜也可以到。但從這兩個港口,由陸路去首都長安,步行至少也要一個月。
——有一件事可注意的,臺灣島比琉球約大四十倍,而且距大陸更近,但中國直到十四世紀,還沒有把它發掘出來,只知道有這麼一塊陸地,陸地上有生番而已。②在航向琉球途中,有時可以望見臺灣的山峰,所以遙稱臺灣為“小琉球”有時又稱為“毗舍耶國”但始終沒有覓出一條航路。我們想到的原因是:臺灣海峽只有南北海,而無東西海
。只有南北季風,而無東西季風。帆船時代,很難橫斷航行。即令船舶損壞,失去控制,也只會北漂到琉球,南漂到越南,不容易漂到臺灣。
①倭奴國一作倭國。《後漢書》東列傳作倭國、《舊唐書》、東夷傳作倭奴國。
②三國時,東吳大將衛溫曾到過臺灣。
三工商業都市興起兩百年間,地球上有三大超級強國:位於南歐的是東羅馬帝國;位於西南亞的是阿拉伯帝國;位於東亞的是萬年不倒翁的中華帝國。中國與羅馬因地理相隔,不易接觸,但跟阿拉伯帝國和阿拉伯以東地區諸國,卻有陸海兩路頻繁的通。商業繁盛必然促使新興都市的崛起,除了沿海的
州、廣州、福州、明州之外,在內陸還有洪州(江西南昌)、揚州(江蘇揚州)。在西面則有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益州(四川成都)。都市中的都市,自然是首都長安,陪都洛陽。
以廣州為例,可以瞭解當時都市的形態。廣州一地,僅西洋僑民(大多數是阿拉伯人),估計總在二十萬人以上,他們居住在一起,單獨成為一個社區,社區內街道縱橫,完全阿拉伯式建築。有自己的行政管理,並使用自己的法律,只在跟中國人發生爭執時,才由中國政府用中國法律裁決。這好像是不平等條約下的領事裁判權,但不同的是,這種特權是中國政府主動授予。西洋人到廣州後,往往繼續向內陸深入,以求更厚的利潤。於是分為兩道,一道由陸路北上,經大庾嶺到洪州。另一道由海路前往沿海其他港口,或從長江到揚州。揚州是楊廣被絞死的地方,西洋僑民估計至少有數萬人,商船、酒店、旅邸,以及以美聞名的
女,使揚州成為被羨慕的天堂和詩人讚美的主題。張祐詩:“十里長街市井邊,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神仙,指
女,形容
女美如神仙。)杜牧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
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徐凝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顯示出揚州這個商埠的紙醉金
。
但中國最繁華的都市,不在東南,而在西北。河西走廊在大分裂時代,兵馬踏踐,荒涼不堪。自上上世紀(六)末葉,全國統一後,因與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以及更西諸國的通恢復,水利建設跟著發達,遂成為一個廣大的黃金走廊,稻麥稼禾,青蔥千里,人給戶足,以致諺語說:“古涼州,甲天下。”商業都市從敦煌到長安,一連串排列下來,像一條燦爛奪目的珠寶帶。尤以敦煌為最,它同時還是一箇中國與西方文化
中心,用各種文字,如中文、西藏文、梵文、于闐文、龜茲文、粟特文、突厥文,寫成的佛教經卷和文學作品,在市面上免費,供應過往的各國商旅行人購買。
西南地區的成都,也是財富集中地,當時又有諺語:“揚州一、益州二。”揚州通海,是水陸碼頭。益州(四川成都)則純是內陸貿易,南臨新興的南詔王國,商人們可以穿過南詔,到達印度,不過道路艱險,並不能構成貿易動脈。所以成都的繁盛顯然不靠對外貿易,益州四周是一個富庶的大盆地,它本身的條件就夠它發展。
首都長安,集中全國華。它除了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外,同時還是全國商業中心。跟任何國家的首都一樣,長安市民大部分是消費者,人口密集。內有東西方四十餘國僑民,包括遠自非洲來的黑人(崑崙奴)。他們很多在長安永久居留,開設商店酒家,用西洋女子作招待(胡姬),以與中國的男
酒保競爭。他們往往跟中國人通婚,連姓氏也都中國化。大多數都
中國語文,而且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有些人還參加科舉試考,成為中國政府正式官員。如進士及第的李彥升,就是阿拉伯人。
中國被當時各國崇拜的程度,遠超過其他兩大超級強國,因為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對宗教是排斥的,只有中國對各種宗教兼容幷包。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的足跡先到中國,此外還有景教(基督教的一支)、襖教(波斯拜火教)、摩尼教(波斯陰陽教)先後都傳入中國,教堂寺院,各地林立,尤以長安為最多。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為中國人為榮。他們來到中國之後——西洋人多為經商,東洋人多為求學,便不想再返回,千方百計地要留下。各國派到中國的使節,也往往不肯返回他的本國,就在長安定居,有些使節到中國已四十年之久,娶
生子,成家立業,從語言到文字,全盤華化,但他在法律上仍是外國使節。本世紀(八)八十年代時,這種只來不去的使節,就達四千餘人。他們來的時候,中國富饒,各國朝貢使節,一進入國境,中國政府即負責他們的飲食住宿,四千餘位(而且有增無已)使節,四十餘年招待,使第二個黃金時代結束後的中國政府不勝負擔。七八二年,宰相李泌命他們選擇,或仍保持他們的國籍,那就得早
回國;或放棄他們的身份,成為中國國民。結果全部歸化為中國國民。
四唐王朝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結構,數百年來,一直沒有巨大變化。即令受到來自東西兩洋宗教上和商業上的衝擊,跟以前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同。不過有若干部分隱晦,有若干部分突出。我們把它的縱剖面,作成下頁表:貴族,當時的術語稱為士族,是國家的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的構成,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最尊貴的封爵貴族,即皇族、戚族、封三、封侯。皇族、戚族是天生的統治階級,封王、封侯則依靠爵位參與政權。
第二部分是門第貴族,即世家士大夫。南北朝時代那種把持政府、世襲官職的煊赫情形,到了唐王朝,仍有強大的殘餘勢力。北魏帝國頒定的那些“郡姓”照舊成為一種特殊階級,高居平民之上,繼續以做官為唯一職業。這種門第貴族集團中,崔、盧、李、鄭、王五個姓氏,也繼續保持五世紀時尊貴的地位,世稱“五姓”他們的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有時候還超過皇族。一個例子可作說明,下世紀(九)時,中級官員鄭顥,正在跟盧姓議婚的時候,皇帝聽了宰相白中的推薦,命他娶萬壽公主。這是普通人家求之不得的榮耀,但鄭顥卻因斷了盧姓婚姻的緣故,把白
中恨入骨髓,以致白
中以後幾乎死在他手。五姓當然對自己的身價儘量利用,所以他們的女兒遂成為詐財的工具。選擇女婿,除了門第相當外,還要索取鉅額聘金,有時高達一百萬錢——即一千緡(貫)。唐王朝開國時宰相的年俸才三百六十緡,摺合起來,一個女兒的聘金等於一個宰相三年的俸祿,如再摺合糧食,等於三萬石稻米,即一百五十萬公斤稻米,這個數字至為可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