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啊該不該如此痴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七夕已過,但七夕節的餘味未消,七夕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人世間多少痴男怨女情未了。
七夕期間,多少人肺腑的詩篇,多少催人淚下的文章,多少悽美的讚歌,訴說著一段段動人的戀情。
啊~~~是啊,無論是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西方文學,愛情好像是一個永不言退的主題,無論是以喜劇還是以悲劇結束都被世人關注,傳送著。牛郎織女,梁祝化蝶,羅密歐與朱麗葉,世世代代成為年輕人愛情效仿的楷模。那望夫石的傳說更是道出了女人的痴情。
然而傳說中的情節卻在世間真有其事,只是發生在身邊聽起來更加動人。在中國多少代傳下來的女兒經薰陶著規範著也
錮著中國婦女,她們對愛情的忠貞可謂
天地,動世人。許多的年輕女人為一女不嫁二夫的觀點獨守自己的人生。
舊時,有的女人不曾和自己的未來的丈夫見面,便被抬進房,即便是男人是瘸子,瞎子也是聽天由命,更有甚者,男人如果病入膏肓,男方若要
辦婚事,女人便抱著木樁(這木樁上刻著男人的名字)拜堂,那男人撒手西歸,這可憐的女人啊便人憔悴、守空房。
我的姑便是這悲劇中的其中之一。解放前,姑
與一正在讀書的後生訂下終身,抗戰結束後,那後生在學校隨蔣介石南下,男方為了企盼兒子回家便給兒子
辦婚事,兒子不在怎麼辦呢?於是姑
便抱著一直公雞與沒見過面的夫君舉辦婚禮(真是可悲),誰知時局動盪,老蔣逃去臺灣,那後生也杳無音信,姑
作為男方的兒媳,一位從未見過夫君面的女處,遵守著婦道。解放後,她承受著政治上的壓力,生活的艱難,
神的寂苦一個人生活著。親人勸她是否考慮嫁人,她總是謝絕,直到上世紀末臺胞探親,那臺胞帶著家眷回家,兩人抱頭痛苦,這一生的苦她才得以發洩。不幾
,那臺胞走了,她依然一個人孤苦生活著直到撒手人寰。啊~~我真是難以想象姑
這一生如何走過來的。
其實,這樣的事例在過去並不罕見,一女不嫁二夫是多少女人失去了選擇幸福的自信與勇氣,白白費自己的青
。
新的時代痴情女也不罕見,為情殉情者有之,為情患疾著者有之,這些對愛情的執著令人敬佩,可贊可歌。但是我覺得如果不去殉情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我想說,生命誠可貴。
還有一例,一同學談戀愛時,因家庭不同意男方,自己痴情差點患神分裂症,無奈家庭只好妥協,婚後生一兒一女,那男的卻在外搞起婚外戀,無奈離婚,她只好
下自己釀的苦酒。
多少年來,人們歌頌著對愛情的執著,讚揚著女人的痴心,但這時的我不知道女人該不該如此痴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