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徵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動靜黨?什麼動靜黨?”天錫與若茗面面相覷。
男人擺出一副萬事通的樣子:“具體是啥子事體我也說不清,不過我聽人家說,就是一幫讀書人,沒事幹湊一起說朝廷的壞話,當官的看不過去,這不,這幾天挨個都抓走了。你說這梁師傅又不是讀書人,跟著瞎摻合什麼…”天錫聽到這裡豁然開朗,忍不住笑道:“什麼動靜黨,恐怕是東林黨吧!”
“咦,你這麼一說,好像又是這麼個意思。”男子邊說邊走到邊,拿起一個缺了口的瓦盞,扶起老婦人,將瓦盞湊到她嘴邊喂水,又說“管他什麼黨,咱平頭老百姓,可管這些個事體做啥子?梁師傅這麼一個老實人,怎麼這時候犯糊塗!丟下老孃一個人癱在
上,要不是我們這些鄰居看不過時常照管,還不知怎麼的哪!”若茗疑惑道:“梁畫師是個忠厚老實的人,怎麼會摻和到這種事裡頭?”天錫看了她一眼,帶著些許責備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東林黨人為了我大明萬代基業,仗義執言,不畏權貴,即便是拋灑熱血也是不顧的,這就是我欽敬家父那些同道朋友最大的原因。梁畫師僻處鄉野,居然有這種膽識,這種魄力,我余天錫佩服之至!”若茗聽他話裡的意思,似乎頗為埋怨自己不關心國事,不由淡淡一笑。她於這些朝堂黨爭向來沒有興趣,端卿從京裡回來後曾大致跟她講過東林黨與齊楚浙黨的明爭暗鬥,有時候父親和葉水心說起來,都覺得如今黨派紛燎天下將亂的徵兆,不勝唏噓。若茗與他們相處多年,難免受到影響,提起黨爭兩字就覺得於國家無益。況且她小時候讀《論語》,對君子“群而不黨”②這句話印象頗深,一向認為結黨一事弊大於利,故而雖然聽人說東林黨如何好,如何不為私利,心裡也並沒因此多出幾分欽佩。
不過看天錫的樣子,對東林黨頗為推崇,況且從他話裡推斷,他父親應當是東林黨的重要人物,因而若茗並未反駁,只是催促說:“我們去祠堂看看吧,別讓梁先生出什麼事。”天錫悶悶不樂出了門,忽然又道:“林小姐,我覺得你應該多與東林黨人接觸一下,並不是我誇口,東林黨個個都是博學多才的儒士,個個有君子之風,絕非齊黨、浙黨,甚至如今的首輔方從哲所能比的。”他說的這些人物,若茗都只是模糊聽過,並沒有多少印象。不過見他鄭重其事的樣子,還是點點頭道:“好,我定然向父親和端卿哥哥多請教。”天錫鬆口氣,笑道:“何必捨近求遠?若想知道東林黨的為人,問我就是了。”
“那我就向餘兄請教好了。”若茗莞爾一笑。
天錫邊走邊道:“顧憲成、高攀龍這兩位前輩,你聽人說起過嗎?”若茗想想道:“都是江浙一帶的大文人?聽說在你家鄉一帶講學,以前葉伯父曾經說過要去拜訪,可惜還未成行顧先生就去世了。”
“不錯,你知道這兩人,就知道東林黨是什麼人了。”天錫正道“這兩人正是東林黨的首創人,也是家父的好友。東林黨內,沒有別的黨派之間的明爭暗鬥,也不像別的黨派一樣拼命排擠別人,只為了讓自己人執掌大權。東林黨在朝為官的都是兩袖清風,一心一意為百姓謀福祉,在朝堂之外的,都是兢兢業業的學者,白首窮經,深受世人敬仰。”若茗聽他說的鄭重,不覺多出幾分敬意,道:“餘伯父必然也是此輩中人。”
“不錯。”天錫臉越發恭敬起來:“我一生最敬重的便是父親。當初他以二甲第一名進士③的身份進了翰林院,本來可以做幾年清閒翰林,至不濟也可以留京,在戶部或者禮部某一個好差事,可是,等候補的名單出來,他主動請纓,擔任浙江道御史。”
“御史是言官④吧?”天錫見她對於官場上的事似乎一竅不通,笑道:“你生意場上雖然明,這些事知道的未免太少了。不錯,御史是言官。”若茗臉一紅,笑答:“整天與賬本打
道,眼光短淺得很,許多事都不清楚。”
“言官一職,歷來是官階低微,責任重大。我朝的風氣,進士出身很少有願意做言官的,俸祿少,容易得罪人,也容易丟官。但家父一心為國立言,硬是補了御史的缺,期間多次升遷機會都被他放棄了,在浙江道御史一做就是將近十年。浙江是魚米以及鹽業大省,事情紛雜,官員貪汙的機會極多,家父在任期間,因為檢舉貪賄,著實得罪了不少人,即使家父辭官這麼多年,我家還有不少對頭。”
“伯父為何辭官?”
“為了東林黨。”天錫傲然一笑“東林黨人清正廉明,剛直不阿,朝中那些小人怎麼會不嫉恨?藉著京察的機會一下罷免了十幾位東林黨的官員,家父連連上書不見回應,為了支持黨人,故而辭官。”若茗嘆道:“可惜江浙百姓又少了一位好官。”
“那時候也顧不得了,一來同聲相援,二來也讓那些小人知道知道我東林黨人絕非貪戀權勢之輩。記得家父回家的時候,行囊裡連二兩銀子都沒有,這就是他為官多年的積蓄。”天錫一臉驕傲“家父一直是我的榜樣。其實那年我已經通過了會試,見到父親辭官,我也不願進朝廷,於是沒有參加殿試。”
“這麼說你的功名還在端卿哥哥之上了?”若茗笑道“身邊居然有這麼一個貴人,小女失敬了。”
“你又取笑我。我是在乎這些虛名的人嗎?”天錫一抬頭看見一座廟宇模樣的建築,正中掛著一個硃紅匾額,寫著“李氏祠堂”四個大字,停住腳步道“應該就是這裡了。”注:這句話是清初顧炎武說的,情節需要,借用一下。
②群而不黨,出自《論語-為政》,君子與周圍人和睦相處卻不結黨營私。
③殿試分為三甲,即三個等次,一甲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④言官:負責查明朝政得失、進諫的官員。
~~~~收藏,我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