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的情景,不由讓我想起了土地革命時期的李德,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蔣中正公,運籌帷幄之中,卻不能決勝千里之外,就是因為他運籌的太死板了,太教條了,如果讓孔明遇到國朝太祖這樣的軍事家,雖有關公戰秦瓊的覺,但是我堅信孔明必輸無疑。在我看來,孔明不過博聞強識耳,僅此而已。
說起來“博聞強識”這個詞兒,我倒是想起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裡一句話:“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事實上,孔明先生雖然嫻於辭令,這個是實打實的,什麼舌戰群儒啊,什麼罵死王朗啊,都是他嫻於辭令的標識物,可是在我看來他老人家卻並不是明於治亂。如果讓孔明的時光後置四百年左右,他能讀到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的話,也許他會明白如何為政。我想孔明可能也沒有理解《尚書?大禹謨》裡的那句帝王心經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惟一,允執厥中。”乾隆皇帝讀懂了,大筆一揮,將“允執厥中”四個大字制匾高懸於中和殿。孔明沒有很好的解決益州、荊州和東州集團的相互利益,尤其是在處理李嚴和封賞等問題上的做法,實則埋下了禍筆。
說起來武侯祠裡的人物封諡並非孔明的最高,劉備是漢昭烈皇帝,關羽是漢壽亭侯,這可都比孔明的武鄉侯要高啊。(同樣是侯爵,在漢代由高到低是:亭侯,鄉侯,縣侯。)整個祭祀廟堂稱之為武侯祠,可見《三國演義》這部造神的妖書是多麼的行啊!
不過我對這幅楹聯很是推崇:“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一則“攻心為上”。二則“六出祁山”這樣的事情,哎,只能長嘆一聲罷了!
至於那副傳甚廣的楹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我更覺得是無稽之談,純粹是糊
人的一番演講,只不過對劉備很有利而已,故而被劉備的宣傳機構大肆宣揚,後代更是藉著正統思想大加讚許,極具溢美之詞。您是否想過,隆中對裡的三分之計純粹是諸葛亮的一廂情願之事,在那個稱王稱霸的年代裡,誰還會等著拱手相讓,北面稱臣呢?東吳也是有野心的!
在朝拜昭烈殿的時候,細細端詳了一下殿堂上的匾額楹聯,很多名言警句我就不贅述了,當時我驀地想起了一則現場楹聯裡沒有的、劉禹錫的詩句:“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我想這兩句詩才能配得上昭烈殿裡的那塊匾----“業紹高光”。怎奈,劉禹錫的這首詩的後面幾句就有些不恭敬了,全詩如下:蜀先主廟劉禹錫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
也許是我的慨太多了吧,從大門進過二門走到昭烈殿,又把這首《蜀先主廟》的詩一背誦,當場就看到ymm和wmm開始搖頭了,好在cgg人品極佳,雖然也不知道我在給他們講什麼,但總是給我一副很認真聽的樣子,起碼很給力哦,果真“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呵呵。
看他們幾個這樣子,我也懶得給他們充當導遊了,大致將景點敷衍一番,也不必勞心傷懷的給他們分析楹聯匾額,倒也清閒。只不過,那天天空飄著雨,時有時無,卻總是陰沉沉的,偌大的殿堂也同樣黑漆漆的,肅殺悲涼之不思已至,不過卻很符合我的心情。
拱手行禮,拜別關公和昭烈帝,辭別了武侯祠,辭別了成都。
-----------------------------------扯句番外的番外吧,就算是小常識貼吧好了,呵呵。
行拱手禮的時候,一定要左手在上,扶抱右手,這樣才是正確的行禮姿勢;否則啊,那就是在行"凶禮",只要喪禮的時候才右手在上。
第121章這個遊記番外就不寫了,至於其他地方以後有機會再聊吧。但卻總忘不掉那康定城的溜溜調,牢記那跑馬揚鞭的熱辣辣小情歌。
抱歉親們,再一句:是我年老了?還是我跟不上時代了?抑或是現在的孩子太瘋狂了?媽媽咪呀,光天化
,朗朗乾坤,眾目睽睽,他們卻無視旁人,居然玩起了前戲,還那麼大的尺度!週末k歌太無語,哎!
言歸正傳,話續前文。
買房子這事兒,張簫一點主意都不給出,我思來想去最後還是決定在張簫他們家對面的新樓盤裡買吧,給自己和張簫的理由是相離近,相見歡;給爸媽的理由是通便利,方便他們公幹。能顧及這麼周全的主意,我都佩服我自己了,呵呵。
那段時間我和張簫的課餘生活就是張羅裝修家,和相愛的人一起構築愛巢,那是一種絕美秒的事情,記得莫文蔚有一首歌,好像是電影《大話西遊》裡的曲“未了情”,裡面有這麼一句:佳偶共連理,共對是多麼美。詞兒是新的,曲子卻是借用了賀綠汀的“天涯歌”,很妙。別人看《大話西遊》在笑,我看過之後卻哭了,愛一個人好難,長相思守更難,好好珍惜眼下吧。
我喜歡淡淡的藍,他熱衷純純的白
,這就是我們家的主
調。不過我卻特別熱衷
情似火的大紅玫瑰花的
單被罩,看來看去總沒有滿意的成品,無奈之下只好拜託簫媽媽去幫我定製一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