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思考的想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平凡首先承認中國現在確實有許多的國內問題,有些還很嚴重,比如腐敗。但是這就如同人成長時遇到的麻煩和困難一樣,只有不斷的遇到和解決這些麻煩困難,人才能真正的成長一樣。政府只有遇到這樣的內部挑戰才能明白自己的危機,發現制度不完善的地方,進行改進以適應新的情況發展。從這點上說內部的危機到是一個可以促成國家發展的動力,只要處理的好,對國家民族並沒有多大的危害,而且對個人也有許多的好處。
所以以內部危機為由讓人去忽略外部威脅是佔不住腳的。需要知道內部的危機再大,最壞的可能也只是換一個新政府,並不會讓自己的國家民族滅亡。而外部危機恰恰相反,只要他爆發了,絕對會讓你亡種滅族,讓中國成為歷史的名詞。這從本來和我們同同源的臺灣現在有那麼多的人認為自己是
本人可見一斑。
此人認為“我們記住昨天的仇恨,目的是為了避免昨天的悲劇重演,而決不是為了煽動新的仇恨。”很可惜,煽動新的仇恨並不是我們主導的,想想本近年來的所作所為,只要是一個真正明白過來的中國人還需要我們去煽動嗎?我們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和
本實現友好,但是無情的現實卻粉碎了我們的美夢,
本並沒有放棄要征服中國的念頭。不是我們想去製造新的仇恨,而是別人已經將他的刀拔出來就要砍過來了,難道我們真的要如同此人所說,為了苟且偷生,為了不煽動新的仇恨而去投降嗎?
也許你做的到,但是平凡做不到,和平凡一樣的普通中國人也絕對做不到,因為我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但要緊記昨天的仇恨,更要讓人明白有人要來製造新的仇恨的事實。而這決不是我們煽動的。
此人還認為“今的中國已非昔
積弱之國,
本若再心存非分之想,恐怕要付出比昔
更大的代價。”說的很動聽,但是卻忘了一個重要的現實:這個世界上不論多麼艱難的事情都會有人去做,儘管有些行為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不能理解的。你說
本會因為困難很大放棄自己的非分之想只是你的一相情願。
雖然平凡很討厭本,但是卻要承認
本這個民族不是個害怕困難的民族,他們想要為自己獲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間絕對會全力以赴的,儘管事情看起來很難。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和平統一臺灣非常困難,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因為事情成功後,帶給我們的利益實在遠比打下臺灣要好得多。也就是說事情成功後的利益可以驅使人在明知道不可能後還要去做。
那本如果打敗中國後獲得的利益會不會讓
本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了?只要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知道答案--絕對可以!既然利益擺在這裡了,
本人想讓他的非分之想平息都不可能,就如同我們看到臺灣的價值而決不肯在臺灣問題上讓步一樣。
本人想征服中國的心思早就明白無誤的對世人進行了宣揚,如果我們還以他們不敢以這麼大的代價來和中國為敵作為理由,只能是自欺欺人,禍國殃民。更何況那些和《有時候,投降更需要勇氣…》抱有同樣思想的人還多些的話,
本可能不用多大代價就可以獲得自己的利益,那更是沒理由認為
本會放棄非分之想。
最後,平凡想用一句話結束此次評論:人如果真的全都可以用理智來衡量,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戰爭!
題外話:平凡初看此人的文章,險些被他所惑讓自己分不清立場,現在平凡在明白過來逐條的批駁後,才發現他說的是一派謊言,妄想欺騙世人。所以平凡將文中提到的兩篇文章在後面貼出來,還請大家仔細看看,不要再和平凡這樣被類似的言論所
惑。
文章一:對網上反言論的思考沉默了好久的媒體終於報道了“羅剛事件”的調查結果:當晚打電話到電臺肇事的“
本留學生小原正太郎”原來不過是一個在長沙高校附近賣文具的湖南益陽農民罷了,他念的稿子也只是抄襲網上的,他還向當局
待說,此舉只是為了
起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這個結果,無疑讓很多前一段時間表現得義憤填膺的“愛國青年們”都到無比的沮喪--如果肇事者最終被確認為一個
本人的話,那將是大家展現高尚的愛國情
、細數
本軍國主義新仇舊恨、痛打
本鬼子和號召罷買
貨的好機會啊!正因為如此,現在仍然有不少“愛國青年們”拒絕承認這個調查結果,儘管他們沒有提出任何確鑿的證據,但他們之間卻
傳著“該
本留學生已經被秘密遣返回國”的傳言。
雖然當局經常有說謊的習慣,而我也提不出任何的證據,但我倒是比較相信這個調查結果是真的,這主要是基於我長久以來在網上觀察所得的經驗:在各個論壇上,我們總不難看到一些例如是《本將於2015年滅亡中國》、《一個在
本論壇中
傳得很熱的帖子》、《一個
本青年的叫囂》、《一個軍國主義分子對中國的挑戰》等等一類的文章,轉載者經常會強調“有血
的中國人都來看看”末了又號召大家抵制
貨,打擊
本經濟。儘管內容不值一駁,但卻
傳甚廣,而且還獲得了頗多“東京大屠殺”、“殺光
本男人姦汙
本女人”之類的回應。實際上“羅剛事件”只不過是將這些互聯網上發生過的鬧劇在現實中再重演一次罷了。
有學者預言,如果中國再出現一次破壞的群眾運動的話,那麼這場運動則肯定是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我深以為然,民族主義就有如一柄雙刃劍:一方面,能在國家危難之時,喚起人民的團結
神和犧牲
神,挽狂瀾之既到;而另一方面,民族主義卻又會成為了陰謀家的手段,利用之鎮壓內部異見,實行對外侵略。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能不對這些仇
的言論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了。
這些言論真是本人發表的麼?
很可惜,在熱情過後,人們都會發現這些文章幾乎全是中國人杜撰出來的。驗證過程不需要太複雜,稍懂文的網友(甚至看得明白平假名的網友)可以在google上搜索一下,看看這些文章有否有在
本網站出現過便可以得知了。杜撰這些文章的人顯然水平不大高,對
本文化和傳統也一知半解,只是仿照田中奏摺、板塊論,將“大
本帝國”、“支那人”、“大和民族”之類的詞語堆砌一下,然後再加上一些人云亦云的軍事觀點便寫成了洋洋幾千字了。如果讓真正的
本人來看,可能會笑掉大牙。
這些言論代表本人的主
民意麼?
不可否認,本存有不少立意與中國為敵的右翼組織。據統計,
本右翼團體組織從60年代的400多個增至今天的900多個,其成員達12萬多人,但當我們將這12萬人對比一下
本總體人口基數(約1億3千萬)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其實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群,只是他們的聲音過於刺耳,讓我們有了“
本軍國主義”隨時都會復僻的錯覺。而就此問題,我也曾問過好幾個曾在
本留過學的朋友,但他們的答案都近乎於一致的:時下的
本青年對政治並不關心,他們更關心的是畢業後是否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個更為明顯的例證,就是我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那些身穿皇軍軍服、拿著太陽旗在遊街的
本右翼分子,都不過是一些沉
於二戰時代的老不死傢伙,並無多少青壯年參與。
罷買貨真的能讓
本人受到懲罰麼?
在上個世紀初,罷買貨確實是一個懲罰
本人的好方法,那時候的
貨大多都是在
本生產的。但時至今
,全球的經濟都已經高度一體化了,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敗俱敗,現在大多數的所謂
貨都是在中國國內設廠生產,然後銷往世界各地的了,而且
本每年也大量進口中國商品,那麼提倡罷買
貨不是為中國製造更多的下崗工人和減少中國政府的稅收麼?這無疑是“傷人三千,自損一萬”的蠢辦法。再者,我們現在如何分清哪些究竟是
貨、哪些是國貨呢?例如中國企業在
本生產的貨物算是
貨麼?
本企業在中國生產的貨物呢?中
合資生產的呢?
什麼是愛國?
愛國,必須是思想和行動一致的。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正因如此,我們很難將“愛國青年們”號召“東京大屠殺”、“殺光本男人姦汙
本女人”定
為愛國行為,稍微清醒的人都意識到,這不過是“愛國青年們”為了獲得某種猥瑣的快
和滿足而意
一下罷了“愛國青年們”深知把這些口號落實到行動上所需付出的代價。因此,我們很少能看到如馮錦華、陳毓祥這樣的人,一個為了捍衛民族尊嚴而在靖國神社寫標語,另一個則為保衛國家領土而在釣魚臺海域蹈海,他們都為了他們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一個是坐牢,另一個則獻出了生命…這才是真正愛國志士啊!
愛國,必須是熱情和理統一的。愛國,只有熱情而缺乏理
的結果就是誤國,義和團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都是一個好例子,其慘痛教訓至今依然讓我們記憶猶新。對此,每一箇中國人都必須予以反省和警惕,每出現一次這樣的運動,中國的文明進程都將倒退幾十年。
中關係這個話題恐怕不是本文能夠說清的,無可置疑是,近代的兩場戰爭確實讓兩國人民的
情都存有深深的芥蒂,而現在兩國經濟上的崛起又讓雙方都猜忌不已,但作為一箇中國人而言,有兩點是必須明確的:一、我們記住昨天的仇恨,目的是為了避免昨天的悲劇重演,而決不是為了煽動新的仇恨。二、今
的中國已非昔
積弱之國,
本若再心存非分之想,恐怕要付出比昔
更大的代價。因此,中國並不存在太多的外部危機,相反,今年的sars事件、孫志剛事件卻暴
出了更多更大的內部危機,這才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文章二:有時候,投降更需要勇氣…
我家旁邊有一條名叫狀元坊的小巷,儘管不太寬也不太長,但因為裡面售賣服飾品的店鋪林立,故此平時總是出入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狀元坊本名叫做通泰裡,南宋後才被當地居民改叫這個名字的,為的是紀念曾在這裡居住的一位狀元張鎮孫。
張鎮孫十二歲便有“神童”之稱,十五歲在鄉試中名列前茅。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上京赴試,殿試洋洋七千言的《殿試筆》,得到了宋度宗的讚賞,欽定其為新科狀元。因其為人正直,故得罪相賈似道,罷官回廣州隱居。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冬,元兵南下,勢不可擋,張鎮孫臨危受命,擔任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按撫,率兵轉戰廣東各地,誓圖恢復故土。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張鎮孫率軍收復了陷落三個月的廣州,軍心、民心皆為之大振。但不久,元軍又復包圍廣州。此其時,廣州城內已經彈盡糧絕,而外則又無援軍。張鎮孫為免廣州被屠城,故與元軍談判,以廣州不受屠城為條件,向元軍開城投降。張鎮孫被俘後,拒絕元朝的高官厚祿,在押解北上途中絕食而死。
後世作正史的史學家們,一直沒有將張鎮孫當作殉國之臣來看待。受到傳統儒家思想薰陶的他們認為,作為臣子,既受國家俸祿,那本應與敵人戰鬥至死才是,投降絕對是一件十分令人不齒的事情。但我覺得,這對於張鎮孫而言並不公平,他之所以投降,只是因為眼見取勝無望,而為了保存廣州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的老百姓罷了。如果張鎮孫是貪生怕死的話,他大可在投降元軍後,接受元朝的高官厚祿,而完全沒必要絕食而死。他熱愛他的家鄉,他熱愛他的同胞,因此他拋棄了個人的榮辱…而他家鄉同胞對他的,大家也不難從狀元坊這個名字七百多年一直未曾再更改過中看出一二。
眼下,在戰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伊拉克,其總統薩達姆實際上也正面臨著我的七百多年前的鄰居張鎮孫的選擇:究竟是光榮地戰死,但卻讓不計其數的同胞進行陪葬、讓家鄉受到破壞呢?還是屈辱地投降或亡,但卻能保存同胞的
命以及家鄉的山河呢?儘管現在伊拉克軍的抵抗頗為頑強,但沒人會懷疑美英聯軍會取得最後勝利,畢竟作戰雙方的實力相差實在太懸殊了。人們所關注的,僅僅是戰事會持續多久,對作戰雙方所造成的傷害有多大罷了。如果薩達姆是熱愛伊拉克以及其國民的話,我希望他儘快選擇
亡…
史可法與清軍戰死殉國的故事芳後世,但須知其保存名節的代價卻是揚州城的全城百姓的
命啊!有時候,投降比戰死更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