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四十四章第四十四章左良玉仍然沒命地奔逃,逃了十里左右,忽然前面又有一隊義軍攔住了去路。這時左良玉的人馬被田見秀截殺之後,已經不到一萬,但是他知道後面已無追兵,便竭力保持鎮靜,下令部下勇猛殺敵,不許後退一步。剛剛布好陣勢,準備敵,忽見敵人旗幟上有個“李”字,為首的將領一隻眼睛旁邊有一塊傷疤。左夢庚一看大驚,對父親説:“大人,這是李過,小李瞎子!”左良玉聽説是一隻虎在前攔路,知道非苦戰不能活命,便大聲下令:“擂鼓!有後退者斬!”他自己一馬當先,率着將士衝向前去,要殺開一條血路逃走。忽聽李過在馬上高聲喊叫:“我是李過,請左將軍説話。”
“停鼓!”左良玉將手一擺,對左夢庚説“你去問他有何話説。”左夢庚策馬向前,向李過問道:“將軍有何話説?”李過高聲説道:“請告左將軍,家叔李闖王向左將軍致意:明朝大勢已去,亡在眼前。請左將軍趁早投降,共圖大事。”左良玉在後面聽到,忍不住罵道:“狗,火器營趕快施放火器!”在左良玉的逃兵中,還有不少火器營的將士,立刻就有人點放了火器。李過揮兵稍退,等官軍放過了這一陣火器,正在裝藥裝彈的時候,他把寶劍一揮,義軍就衝殺過來。左良玉揮兵死戰。正殺得難分難解,猛聽得另外一邊鼓聲大作,喊殺聲大起。左良玉害怕被圍,無心戀戰,自己先走,陣勢隨着崩潰,人馬都跟在他的後面奪路逃命。
這新殺過來的是李巖的人馬。他在這裏已經駐軍了一天半,一面放賑,一面等候左良玉。現在他同李過合為一處,正在追殺左良玉的潰軍,忽然後面又有大股潰軍衝了過來,他們同這股清軍發生了一場混戰。等他們把這一支七八千人的潰軍殺散,左良玉已經跑得很遠了。他們又追了一陣,追趕不上,便收兵回來,繼續消滅那些潰散的左軍。潰軍已分成了小股,每股十幾人,幾十人,或上百人,也有上千人的大股,不管有路沒路,到處逃竄。當地老百姓平時對官軍恨人骨髓,這一兩天又見李巖前來放賑,更是義軍,加倍地痛恨官軍。青壯老百姓多數聽從李巖號召,拿起鋤頭、木
、钁頭,到處截殺這批逃散的官軍,將他們打死。有些曾遭到官軍殺良冒功的人家,或曾有
女被官軍姦
的人家,被官軍燒燬了房屋的人家,為解心頭之恨,不但將官軍殺死,還將他們剖心、割勢,或扔進火中。
左良玉的人馬已經潰散了,只有不足兩千騎兵追隨在他的身邊。後邊殺聲漸遠,終於聽不到了。左良玉心想,只要左右親將還在,召攏潰散的將士,總還可以回來一批,等逃到襄陽後,利用他的聲威,重新恢復不難。看見將士們灰心喪氣的樣子,他在馬上向左右親信們鼓勵説:“我們衝破敵人層層攔截來到此地,可見吉人自有天相①。闖賊畢竟失策,倘若他用大兵在溝邊攔截,我們就很危險了。他埋伏在溝西邊的人馬太少,一路攔截的人馬都不很多,加上我們將士用命,雖然死傷不小,到底李自成莫奈我何。如今前頭不會再有敵人,大家好生趕路,到了許昌,稍事休息,就去襄陽。到了襄陽…”①吉人自有天相--好人自有天保佑。
正在説着,不提防前邊又有一支義軍攔住去路。左良玉在兵敗危急關頭仍然能保持鎮定,勒馬前望,收攏隊伍。親將死士見主帥十分鎮定,也都膽壯起來,肅然無聲,等候命令。左良玉見敵人雖然全是騎兵,卻是人數有限,不過一兩千人,於是他故意在將士面前出輕蔑的冷笑,卻在心中盤算着如何逃走。他斷定這是李自成佈下的最後一支伏兵,衝過這一“關”以後就平安無事。在緊迫中,他毫不慌亂地一面指揮自己的將士布成可以頂住衝擊的方陣,自己立馬陣中,囑咐大家沉着對敵,千萬不要驚慌,一面差一小校去見敵將,説他願意用一萬兩銀子買路。不想那個敵將在馬上哈哈大笑,聲如洪鐘,説道:“我劉鐵匠奉闖王之命,在這裏等候左將軍投降,非貪財賣路之人。請左將軍速速下馬相見,不必再逃,我劉某一定以禮相待。”左良玉想了一下,命小校前去回答:“左帥敬答劉將軍,請將軍稍候片刻,容與部下將領商量決定。”這樣回答以後,左良玉把一箇中年將領叫到身邊,對他説:“多年來我待你不薄,今
要用你出力了。倘若你不幸盡節,你的父母
子不用你掛心,我會視如家人,特別看顧,還要向朝廷為你請恤請蔭,使你家裏能得到封
廕子之榮,長亭富貴。我的意思你明白了吧?”這位親將身材魁梧,方面巨口,紫檀
麪皮,短短的鬍鬚,長相近似良玉。他曾犯法當斬,左良玉將他救了,平
受左良玉特殊優待。聽了良玉的話,他的心中頓然明白,用略微打顫的聲音回答説:“末將多年受大帥豢養之恩,常恨無以相報。今
兵敗到此,遇着悍賊劉宗
攔住去路,正是末將以死報恩之時。末將定當遵照大帥吩咐,前去詐降,死而無恨,請恩帥大人放心。”左良玉對他又
又讚許地點點頭,然後向背後一看,説:“旗鼓官,速將捲起來的帥旗打出,隨陳將軍前去投降,見機行事,不可大意!”説罷,又回過頭來對中年將領説:“陳將軍,你率領全營前去投降…”他把自己的計劃低聲地告訴陳將軍,陳將軍點頭會意。他又向左右將領囑咐數語,大家立刻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兒。左良玉的這些親信愛將都是他多年豢養的死士。平時左良玉對他們百般縱容,隨便賞賜,目的就是要他們臨危效力,為他拼命。而他的親兵親將、家丁死士,心中也從來沒有朝廷,沒有皇帝,只有一個“左帥”如今他們明白了“左帥”的意圖,一個個忠心奮發,願為“左帥”而死的悲壯情緒充滿
懷,勇氣登時增長十倍。左良玉又向大家望了一眼,知道他們的忠心可用,自己也更加鎮定。他們約定:以陳將軍向劉宗
拱手施禮為號,突然動手。左良玉最後在陳將軍的肩上拍了一下,説:“你去吧,要大膽,沉着。帥旗不可丟失!”陳將軍策馬前去,後邊跟着旗鼓官,高擎着左良玉的大纛,邊走邊卷,分明是要將大毒
出;再後邊是左良玉的親兵親將和一批弓弩手。左良玉自己混在士兵羣中,一起向着義軍方面策馬走去。
劉宗完全不知道左良玉已經換成小兵裝束。他看見走在前面的敵將身材魁梧,十分鎮定,以為真是左良玉,不覺嘴角
出一絲嘲諷的微笑,對身邊一個將領説:“哼!老左打敬軒那麼得手,今
如此狼狽,恐怕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吧?”這一支明軍漸漸地來到面前,那個走在前邊的大塊頭將領器宇軒昂,敗而不卑,在馬上拱手施禮,叫道:“劉將軍!”
“左將軍!”劉宗拱手還禮。
突然,明軍一聲吶喊,衝殺過來。劉宗趕快應戰,腿上已經中了
矢。他忍痛將箭拔去,大喊:“活捉左良玉!”他手下的騎兵在一陣驟然的混戰中大顯身手,很快將敵人殺散。不管個別敵將如何為左良玉拼死賣命,畢竟飢渴疲勞,人與馬力俱乏,抵不住義軍的勇猛衝殺。
劉宗不管箭傷不住
血,雙刀左殺右砍,吼聲如雷,擋者披靡,緊追着那個大塊頭敵將不放。那敵將看見帥旗已經被劉宗
的一個小校奪去,宗
一馬當先,親兵不多,很快追近,斷定自己萬難逃
,便忽然勒轉馬頭,
起長槍,説了聲“看槍!”直向劉宗
的心窩刺去。劉宗
施一個“敬德奪槊”的絕招:身子一閃,左手抓住槍桿,趁勢一拉,將敵將拉到身邊,順手擒住。可是他腿上的創傷忽然一疼,使他不由得鬆了手,敵將乘機逃開。他又把馬鐙一磕,追了上去。敵將因戰馬無力,又被劉宗
抓住。劉宗
狠狠地將敵將拋到馬下,對左右親兵説:“捆起來!”然後他又追殺了一陣逃敵,下令鳴鑼收兵。他找了一棵大樹,坐在地上,叫親兵用布條將傷口捆紮起來。幸而傷勢並不深,沒有傷筋動骨。包好傷後,他叫人把敵將帶到面前,問道:“你是左良玉麼?不像。老子剛才誤把你當成了左良玉。”那個陳將軍怒目而視,答道:“你説我是左將軍,我就是左將軍;你説不是就不是。要殺就殺,少説廢話,耽擱什麼工夫!”劉宗
舉着大刀,站了起來,又把這個將領打量了一下,點點頭,微笑説:“你這小子倒還有種。我現在問你,你既然不是左良玉,為何要冒充左良玉來欺騙老子?”
“這有什麼奇怪?左帥待我有恩有義,我是他的手下愛將,為着保我們左帥重振旗鼓,為朝廷剿滅賊,我才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這有什麼奇怪?”
“你們左帥苦害百姓,罪大惡極,你還為他這樣效忠,你難道就不怕老子捉到你以後活剝你的皮?”陳將軍用鼻孔冷笑一下,説:“劉鐵匠,你大概也看過戲。在虎牢關前,劉邦打不過項羽,讓紀信裝作他出來詐降,紀信後來被活活燒死。老子今天犯到你手裏,你願用火燒,你就燒;願剝皮,就剝皮;橫豎這一百多斤給你啦。”劉宗
也冷冷一笑,説:“我既不燒你,也不剝你的皮,看你還是個有種的小子,老子親手斬了你,以解心頭之恨,不給你多的苦吃。跪下!”
“要殺就殺,我這條腿只對左帥下跪,決不對賊人下跪。”劉宗不再問話,一刀揮去,砍斷了敵將的脖頸,又碰着敵將身上的鐵甲,只聽“咔嚓”一聲,頭早飛出去了,肩膀也被劈去一半,倒在地下。
劉宗四面望望,仍想追趕左良玉,但左良玉的人馬已經殺散,不知道他逃住何處。正在這時,闖王的一名親兵馳到跟前,説闖王催他火速回去,不必再窮追了。劉宗
只好遵命而返,心中覺得十分後悔,嘆口氣説:“老子一時
心,放虎歸山啦!”約摸三更時候,李自成回到了朱仙鎮嶽武穆廟。曹
也回來了。從昨天后半夜起,義軍就開始追擊潰逃的官軍,整天都在追擊、截殺、混戰,獲得了空前的大勝。官軍十七萬人馬,分作幾路逃跑,差不多全都被消滅了。左良玉只率領幾百人在混亂中逃走,不知去向。李自成估計他是逃往襄陽。丁啓睿、楊文嶽和總兵虎大威、楊國柱都朝汝寧方向沒命地奔逃,人馬所剩甚少。闖、曹二營仍有一部分人馬在繼續追殺潰軍,大部分人馬奉命返回。
李自成讓曹回營休息,自己留下來等待劉宗
。兩三天來他很少睡眠,不是聽軍情報告,便是商議,部署,或思慮一些計謀,加上整整一天都在指揮作戰,雙眼熬得通紅,十分疲倦,很想躺下去好好地睡一大覺。可是,當他聽完高一功和宋獻策關於蒐集官軍遺棄的軍資以及各路作戰情況的稟報,又看過了奪得的重要東西后,心中十分興奮,臉上
出滿意的微笑,瞌睡也在興奮中跑掉了。在這些重要東西中,有督師丁啓睿的一顆大銀印、一柄尚方寶劍和一道黃顏
的皇帝敕書;還有楊國柱等總兵官的旗纛和關防。李自成心想,雖然他在戰場上多次獲勝,消滅了傅宗龍,又消滅了汪喬年,但是一仗消滅這麼多敵人,這還是第一次,看來要不了多久就會將明朝的江山奪到手了。
過了不久,劉宗回來了。他一見闖王,就罵自己沒有捉到左良玉。闖王卻關心他的箭傷,知道傷勢不重,血早已止住,才放下心來,説道:“捷軒,你不要心裏悔恨,這怪不得你。雖説我們謀劃甚周,如何炮轟,如何促其內潰,如何追擊截殺,都作了打算,但沒有想到他會提前一天逃走。所以我們臨時就不能按原來的部署行事,也調不出那麼多兵來攔頭截殺。世界上的事情多不能籌劃得十全十美,何況是大軍作戰?何況我們對付的是左良玉?今
沒有將左良玉捉到,這也是天數。凡是大將都上應星宿,可見他的將星還不到落的時候。”劉宗
罵道:“要真是天數啊,我看必定是老天爺瞎了眼睛!”李自成笑着説:“老天爺是不是瞎了眼睛,咱們不知道。照我看,咱們在人謀上也不夠周全。第一,我們知道老左必然逃走,但沒有料到他會提前一天逃走。第二,我們原以為等你截住他的時候,他身邊已經沒有幾個人了,頂多一二百人,沒料到他竟剩有兩千多騎兵,死命相隨。你身邊也只有兩千騎兵,要捉住他就太難了。”宋獻策在一旁
言説:“左良玉豢養了一大批親兵愛將、家丁死士,遇到危急關頭都能夠真心替他賣命。看起來人雖不多,卻是困獸猶鬥。”李自成又對宗
説:“是啊,事前我同軍師也想到這一點,所以我暗暗囑咐玉峯和林泉攔路截殺,總以為經過兩次截殺,還有補之給他們的當頭一擊,他身邊的親信死黨一定或死或傷,所剩無幾了,這樣可以由你最後來收拾他們。沒料到他還剩下這麼多人,更沒料到他在那個時候還能保持鎮靜,臨時會命人替他向你詐降,向你拼命撲來。這一點你沒有想到,我同軍師也沒有想到。可見得老左這個人決不能等閒視之。”宋獻策也安
宗
説:“現在我們才知道,老左從離開水坡集時就換上小兵裝束,混在大軍之中,真是狡猾之至,想捉到他確實不易。”自成説:“所以我説老左能夠
網而逃,雖是我們人謀不周,也是天意不該他馬上滅亡。”宋獻策笑了一笑,自信地説:“其實我昨天曾經卜了一卦,知道左良玉尚不會亡。”劉宗
半信半疑,笑着抱怨説:“老宋,你何不早説?早説出來,也免得我瞎費
神。”
“説得過早,一則會鬆懈軍心,二則麼,我也不可過早地天機呀。”大家又談了一陣,都認為雖然這次沒有把左良玉活捉到手,也沒有把他殺死,可是他的親信愛將已經死得差不多了。縱然他跑到襄陽一帶能夠死灰復燃,今後也不會有大的作為。正説話間,親兵們端來熱麪條、雜麪蒸饃和一大碗馬
。大家飽餐一頓,天
已明。劉宗
因為帶着箭創,尚神仙從劉村老營趕來,為他敷藥包紮,催他休息去了。李自成讓未獻策派人去把所有追擊明軍的人馬都叫回來,不必繼續窮追。大軍就在朱仙鎮、水坡集一帶休息一天,明
重圍開封。他又派人傳令谷英:今
午後就
出一部分人馬回閻李寨一帶,為駐紮老營之事重新做好安排。
李自成自己不肯休息,由宋獻策和高一功陪着,到水坡集附近和寨中巡視。前幾天臨時修起的攔河壩,已經開了口子,水仍由原來的河道向東去。這時水坡集的駐軍正在早晨的陽光中挑水、飲馬。李自成在水坡集看了堆積如山的各種火器、兵器和盔甲。當他走到一片樹林裏時,發現在那裏拴着上千匹牛、驢,這些牛、驢都是官軍從老百姓村莊裏搶來的,現在由義軍奪回,準備發還百姓。但樹林裏騾馬卻幾乎沒有,因為各營義軍得到騾馬都不肯繳上來。李自成巡視一陣,對軍師笑着説:“這一仗雖是旗開得勝,下一仗圍攻開封更重要。咱們用全力打這一仗也正是為着早破開封。看來,開封不會再來這麼多的救兵了。”獻策説:“請大元帥趕快回去休息,不可疲勞過度。”李自成帶着親兵上馬,同獻策拱手而別。
李自成剛離開水坡集一刻多鐘,李巖從另一條路上來找闖王。他因為在尉氏境內追殺左兵,收容降、俘、蒐羅官軍遺棄的騾、馬、甲、仗和各種軍資,所以天明後才從戰場返回到朱仙鎮附近駐地。他有重要話急面見闖王,回到駐地後隨便吃點東西,喝幾口水,不顧兩
來的瞌睡和疲勞,策馬馳進朱仙鎮;聽説闖王和軍師來水坡集,他立即策馬趕來。
宋獻策看見李巖匆匆趕來,一則詫異,一則高興:詫異的是不知李巖有什麼緊急事來找闖王;高興的是李巖這次奉命去號召百姓,阻擊左良玉潰逃之路,立了一功,使闖王十分滿意。他等李巖下馬之後,互相拱手施禮,隨即攜着李巖的手問道:“林泉,大元帥已經傳諭:各處殺敵情況,他全已知曉。諸將回來之後,趕快休息,不必急着見他。你為何不留在你的營中休息?”李巖説:“獻策,你以為朱仙鎮這一戰就應該到此為止麼?”獻策説:“我軍全勝…難道不是?”李巖見獻策出驚駭神情,趕快微微一笑,説道:“我特意來見大元帥,敬獻一得之愚。帥座何在?”
“大元帥連很少睡眠,指揮大軍,奔馳戰場,十分疲勞。我勸他回老營休息去了。林泉兄有何緊急建言?”李巖向周圍掃了一眼。獻策會意,屏退左右,拉李巖進人帳中。他們悄聲密談一陣,隨後聲音稍大,站在數丈外一位軍師的親隨只聽見軍師説道:“仁兄處此全軍勝利,歡欣若狂之時,能夠高瞻遠矚,為大元帥籌思良策,弟實在佩服之至。倘若大元帥採納此計,即可立於不敗之地,收拾天下不難矣。兄在大元帥前作此建議時,弟一定從旁説話,勸其採納。但以目前情勢看,大元帥是否採納,還在兩個字上。”李巖的聲音説:“此是天賜良機,稍縱即逝。大元帥英明過人,只要軍師同我一起説話,想來有采納芻蕘之望。”以後的話聽不分明,似乎宋獻策叮囑李巖在向闖王進言時見機行事,適可而止,不要勉強。隨後宋獻策送李巖出來上馬,拱手相別,望着他揚鞭而去。
李巖聽了軍師的話,暫不去見闖王,讓闖王好生休息。他自己也十分疲乏和瞌睡,也同樣需要休息。但是他暗中擔心:這大好機會,一錯過就悔之無及!
在回馳駐地的路上,他重新在心中咀嚼着宋獻策勸告他“不要勉強”的話,心中涼了半截。他初到伏牛山得勝寨的時候,只覺得闖王豁達大度,虛懷若谷,常同他謀劃大事,毫無隔閡。但是近一年來,隨着闖王的人馬強盛,聲望-赫,對待他漸漸地不似往那樣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他也看見,宋獻策以軍師之尊,有時有所建議也只能見機行事,適可而止。這種情形,一半由於闖王地位崇高,非復往
困難挫折處境,一半由於闖王軍中的大小將領十之八九是陝西人,且系久共患難的舊人,對河南人有形無形中有畛域之分,以客人相看,所以連宋獻策在闖王同他議論陝西將領時,也儘量不置可否或不深言是非。想着這些情況,李巖對他將向闖王面陳的極關重要的建議,不免猶豫。
片刻過後,他轉念李闖王對於指揮作戰,確實是古今少有的大軍統帥,類似唐太宗。三天前,闖王召集重要將領和牛、宋等幕僚密商殲敵之計,大家都認為左良玉一旦逃走,可能從杞縣、太康,直奔陳州,觀望形勢。如果追得急,使他不能在陳州立腳,他將向汝寧、信陽逃去。一年來他在信陽一帶駐軍較久,地理很,可以憑險據守,而那一帶得到糧食也較容易。也有人認為左良玉逃跑時可能走通許、扶溝大道,直奔郾城,扼沙河據守,如同今年二月間的情形一樣。如他被
過緊,在郾城立腳不住,將從西平、遂平、確山一路退回信陽。當時連宋獻策也想着左良玉會往國城和信陽逃走。當大家紛紛議論時候,闖王只是靜聽,一言不發。臨到決斷時候,他力排眾議,斷定左良玉必將從許昌、葉縣、南陽奔往襄陽,應該在尉氏到許昌之間伏兵截殺。許多將領認為從朱仙鎮奔往襄陽,路途最遠,沿路旱災嚴重,久經兵燙,城鄉殘破,人煙稀少,糧食十分困難,擔心左良玉不會從這條路逃走。闖王將道理説出之後,他和宋獻策十分吃驚,深佩闖王的智慮過人。可是還有一些將領,包括號稱足智多謀的曹
在內,還有些半信半疑。事後證明,闖王真是料敵如神,左良玉果然在尉氏境內全軍覆沒,僥倖保留住一條
命逃往襄陽。從這些方面去想,李巖相信李闖王必會採納他的建議。於是他不再心中猶豫,帶着興奮的情緒對自己説:“不用怕,要當面向闖王建議。這,這確實是經營中原的一條上策,不應遲誤,坐失良機!”李自成從水坡集出來,馳回朱仙鎮西北十五里處的老營,走進大帳,不吃東西,匆匆
去衣服,倒頭便睡。一則因為十分睏倦二則因為大戰勝利,心上猛然輕鬆,所以睡得十分香甜,不時扯起一陣鼾聲。吳汝義也躺在旁邊的帳中睡了。雙喜因提前回來,已經睡過一陣,如今坐在前邊的軍帳中侍候,仍在經常打盹。周圍戒備很嚴,不許喧譁,不許閒人走近大元帥的帳篷。有些將領因事來見大元帥稟報和請示,不等他們走近大帳便被士兵擋住,告訴他們大元帥正在休息,不要驚駕。也有人有比較緊急的要事,就由傳事的頭目稟知雙喜,由雙喜接見。
黃昏時候,李自成一乍醒來,看見帳篷門外已經暗了。他伸個懶,打個哈欠,仍很疲倦,不想起來。又鬧起眼睛,打算再睡一陣。忽然從附近傳來戰馬嘶嗚,他聽一聽,霍地坐起,跳下行牀。雙喜來到他的面前,恭敬地説:“爸,你太辛苦了,飯尚未
,不妨再睡一陣。”自成用鼻孔哼了一下,説:“如今是我們卧薪嚐膽的時候,哪能多睡…”他洗了臉,向雙喜問道:“軍師回來了麼?”雙喜回答:“軍師回來了,李公子也來了,都在軍師的帳中等候。軍師説:林泉同他有重要事來見父帥。”
“有重要事?
…
好,你快請他們來吧。”片刻工夫,李巖隨着宋獻策進來了。施禮坐下之後,宋獻策説道:“林泉有一重要建議,上午未見到大元帥,在水坡集跟我説了。我認為此計似乎可行,請大元帥斟酌。”闖王向李巖問道:“是什麼高明主意?”李巖欠身説道:“三四天前,大元帥斷定左良玉必向襄陽逃竄,果然料敵如神。大元帥認為,左良玉必不肯與丁啓睿、楊文嶽往一個地方逃,斷不會逃往豫南,一則他不願受了啓睿、楊文嶽的拖累,二則他不願侷促於信陽和演川一帶,不能處於舉足輕重之地。襄陽扼南北咽喉①,襟帶江漢,自古為兵家所必爭之地。據襄陽即可以爭奪中原,拱衞皇陵②,屏藩武昌。大元帥又説,左良玉如能固守襄陽,就可以東連德安③,南跨荊州,自成鼎足之勢,不但使我軍不能長驅南下,而且在此天下洶洶,明朝土崩瓦解之時,他可以虎踞上游④,割據自雄,步唐朝藩鎮後塵。大元帥英明鑑,看透了左良玉的肺腑,故能大獲全勝。”①咽喉--古代大別山只有羊腸小道,所以襄陽扼南北
通咽喉。
②皇陵--明嘉靖皇帝的父、祖墳墓,都在鍾祥。
③德安--宋、元、明、清設德安府,府治在今湖北安陸。
④上游--按古代軍事地理眼光,對南京和江南而言,荊襄一帶處在長江和漢水上游,地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