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李芙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小鎮農業大隊先前的地名叫李八碗。李八碗自古窮。窮的原因據説是這地方陰盛陽衰。這裏的男人好吃懶做。他們自己這樣唱:“吃八碗飯,挑八蔸秧,過八個坎,跌八個跤。”李八碗因有其名。而這裏的女人則很了不得。怎麼個“了不得”法,一般人當面語焉不詳,誰要説破,搞不好會惹出人命。
傳説的仍是那位風倜儻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離小鎮不足百里的姑塘之後,又一
來到李八碗(當時自然不叫李八碗)地面,即被賣大碗茶的李鳳姐
倒,顛鸞倒鳳之時,趁龍顏大悦,討得娘娘封號。只是這位負心的天子返回朝廷便不認賬,害得一個龍種只好隨母姓了李。這自然終究是傳説而已,無論正史野史,都決沒有出處。游龍戲鳳,戲的是蘇州的鳳,李八碗連邊也沾不上。然而卻傳得極神。這樣的來歷雖然使李八碗人難免要蒙一些羞詬,但他們心裏頭還是有些得意的。這傳説起碼證明,李八碗的風水對女人有利。
李芙蓉是李八碗土生土長的人。
李芙蓉小名叫“黃”(當了鎮長以後,就沒有人再叫了),取其形式。小時候屋裏窮,又生了諸多女兒,等到她投生,差一點溺了馬桶。滿了月就開始喝菜湯,長大了,像一匹黃菜葉子。跟她一樣年紀的人xx子像麥粑一樣發得老高,她的懷還像瘦伢子一樣癟,洗澡時看一看,平得跟
衣板子一樣,直想哭天。頭上幾
稀稀黃
,扎一把辮子也不如別人扎兩
辮子的一
。哪個也想不到,她
後會成為一鎮人的父母官。
李芙蓉長到十三歲,屋裏就給她説了人家。一定了親,就是別家的人了。因此,高小沒有唸完,屋裏就讓她退了學,回來做田還生養債。要是中間不發生什麼事,李芙蓉一旦嫁過去也就跟無數的生靈一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生自滅,無人知曉。世上多一黃
不為多,少一
黃
也決不為少。李芙蓉平常也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做事十分麻利潑辣:從田裏歸來,要割柴,要做飯,要掏豬菜,要洗洗連連,夜夜熬到雞叫,第二天又上工,並不比別個誤時。能幹歸能幹,孃老子不抓政治思想,也就沒有人給她評勞模,更上不了報紙廣播。在田裏做事,李芙蓉最厲害的是一張嘴。她敢跟生了伢子的老表嫂一起扯開男人的褲襠往裏抹牛屎,再村草的話,在她嘴裏從來不曉得打頓,一串一串像放鞭炮一樣。只不過狗
包子上不得席面,這種話,説了一籮筐也當不得一句正經話,沒有哪個會把它當成本事的。
忽然有一天,一輛小包車“吭哧吭哧”地開到李八碗屋場上,走下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一看就曉得是老幹部:一件灰幹部裝釦子全部敞着,一雙圓口布鞋,
出
紗的襪子。他來找的是李芙蓉的公公。原來他跟李芙蓉的公公在同一家人家幫過幾天工。那時候他是搞革命的,從城裏跑到鄉下來避風頭。李芙蓉公公並不曉得這些,從來沒有跟家裏人説過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卻終生記得他剛到那家人家時,李芙蓉公公把碗裏的一個麥粑勻了一半給他。他現在是專員,剛調到這個專區來。上任沒有幾天,就
了空下鄉來尋當年共過患難的人。他以前多次寫過信不曉得怎樣沒有迴音,只沒有想到老人家已不在世上。老人是一九六o年
荒時死的。外頭人説是餓死的。家人説是得了嗝食病(胃癌):煮了粥都是先盡他吃,他總是吃不下,硬
着喝了兩口,又吐回碗裏讓端給小的。後來就乾脆咬緊牙齒骨,一直到死都不開口。專員不勝唏噓,在老人墳頭站了好久。
專員走了沒有幾天,就從專署和縣政府來了好幾位幹部,説是來寫李芙蓉的典型材料。什麼叫“典型材料”?不曉得,橫直是好事情,要上報上廣播,説不定還有許多想不到的好處,比方要用小包車接到城裏走一趟,要跟許多幹部一起吃一桌“加餐”起碼是八個菜一個湯(紅燒盡吃)。李八碗於是像一鍋開了鍋的粥。
李芙蓉被從田裏喊回來泥手泥腳站在自家的堂屋中間,對着幾位端端正正的幹部,一時啞了口,背脊上好像有條蛇在爬。那副樣子好像在別人屋裏手腳不乾淨,被當場捉住。搶了半衣裳角,才突然轉身用掃帚把圍在門口的人趕了個燕兒飛,然後進灶間抱出一摞麻兜碗,給幹部們一一衝上茶水,拖過一隻三條腳的板凳,低頭坐下:“麼事?説吧。”
“我們是專署和縣裏派來採訪你的,想請你談談你這些年做的工作。”
“工作?不就是做田麼。”
“做田也是革命工作。請你談談為什麼做田,怎樣做田。”
“怎樣做田有什麼好説,哪個不曉得?為什麼做田呢?還不是為嘴麼,我們這裏分口糧是‘人七勞三’,不出工就只能分人口糧…”幹部們互相看了一眼:“我們想請你説説思想認識。”李芙蓉忽然打住。她悟到剛才這番話算不得“思想認識”
“思想認識”是幹部們開會説的話。她悶着頭想了想,卻不能想出幾句能連得起的這一類話,不由得恨自己開會總是納鞋底。很慌張的時候她看見了敞開的門板上已經開始缺角的聯,便
口唸出:“站在家門口,望到天安門。”
“好。”找到李芙蓉之前,專、縣幹部先聽了公社的介紹,瞭解到一個情況:每年荒回供糧有限,但李芙蓉家的米飯總能吃到接上新谷。這跟李芙蓉有關,因為是她做飯。這個情況使來總結經驗的幹部們很振奮。專員的意思是把李芙蓉這個典型樹立起來。
李芙蓉的經驗很簡單,每次量好了米,下鍋前又臨時抓出幾把。
“幾把?”幹部們迅速地在本子上記着,突然停下,筆尖還啄在本子上。
“三把吧。”李芙蓉翻翻眼睛,了一下開始結殼的泥腳。
這條經驗正式見報時標題是《節約三把米,打倒帝修反》。在李芙蓉後來的講用稿裏,每一把米又分別有自己的任務:一把打倒帝國主義;一把打倒修正主義;一把打倒各國反動派。
正值全國推行瓜菜代,報紙上大聲疾呼泡食有害。有了一個節食的法子,並且這個法子還有世界革命的意義在裏面,當然就引起了廣泛注意。
李芙蓉先是上縣,然後是越過專署上省城介紹經驗,然後又直接從省裏去了北京。回來的時候,就再不是先前的“黃”了。
在鎮上,這件事怕只有傳説中的乾隆下江南寵幸李八碗先人可以相比了。李芙蓉從北京回來的那天,鎮上以及李八碗全鄉的人,擠在鎮政府的院子裏外,密密實實的人堆裏透不出一絲風。那天天氣好,太陽很毒,好多人支持不了多久就暈倒在地上。李芙蓉是由縣委書記、縣長陪着,用吉普車從縣城送到鎮上來的。她從車門裏鑽出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失望。一個又瘦又細的黃,這樣走運,只伯是天瞎了眼。
不服沒有用。李芙蓉這一回真正是成了器的。她一開口,聲音就像從高音喇叭裏放出來的,很難想象一個這麼小的人怎麼能發出這麼大的聲音。這就是氣足,是得了真脈的。幾個老兒竊竊私議,遂把李芙蓉視作天生的貴人。
李芙蓉站在鎮政府的台階上,對着湧湧動動的人不停地擺着兩隻高高舉起的手。隔了幾層,人們就不能看到她的身子、臉,就只能看到那雙劃來劃去的手。那手,是領袖握過的手所握過的手。
李芙蓉先是當鎮上的婦女主任,不久就當了鎮長。開始,幹部裏有些人心裏頗不以為然,總想等着撿她的過,看她的笑話,慢慢地也就公認了她的能幹。她作風潑辣,辦事風風火火,説幹就幹,説斷就斷。鎮上許多多年的癩痢頭(難辦的事),到了她手上,三下五除二就都剃下來了。比如,鎮街上,屋檐水問題就是多年來最叫幹部頭痛的問題:鄰里之間屋挨屋,倘若是山牆靠山牆,問題不大,祖上定下的宅基,哪個也不能隨便往外移一寸。若是落牆貼落牆,問題就來了。落牆高的,屋檐水自然就到另一家的屋頂上,這一家也就“背黴”背黴了多年,有了錢,想翻出身來,便把落牆升起,使自己的屋檐水落到先前壓住了他們的那一家的屋頂上,讓那一家去背背黴,這就要出糾紛。常常是那一家先戳這一家新蓋起的屋頂,然後就是兩家拼人命。解決這類問題,一般都以歷史材料為依據,即最初起屋時兩家有何協議。倘沒有,就以原始面貌為準。但鎮子起碼有幾百年歷史,原始面貌哪個説得清?這一百年你的屋檐水落到我屋頭上,這一百年之前的那一百年,我的屋檐水未必就不落在你的屋頭上。這樣扯,是永遠扯不清的。
李芙蓉只用了一個法子就把一團亂麻斬落了地:把雙方的成分查一下,哪家成分高,那家就只能接受另一家的屋檐水。要是兩家成分一樣,就往祖上或親戚中查。李芙蓉同鎮上哪一家人也沒有五服以內的瓜葛,哪個也無法説她偏心。她用的這個法子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階級分析法。這是吃了她公公一個麥耙的專員教給她的。教她的當初,自然並不是解決屋檐水問題,只是她用得活。
她有創造。
耕的時候,就發動“三兜糞”活動。讓鎮上機關、商店、企事業單位、學校的廣大幹羣,每天利用早晚撿三兜糞送到鎮外的李八碗各生產隊。冬季搞水利的時候,就組織“三塊石”活動,形式同”三兜糞”一樣,每人每天給水利工地送三塊石頭。至於為何一定是“三兜”、“三塊”這是因為一,習慣;二,寫材料方便:“貢獻‘三兜糞’(或三塊石),打倒帝修反。”這些經驗都很快在全縣、全專區乃至全省推廣。李芙蓉的工作能力因此獲得很高的評價。醖釀調她到縣委工作的時候,卻來了“文革”運動一開始,那位專員就被打倒。造反派把他同李芙蓉“亂搞男女關係”的漫畫從城裏貼到鎮街上。
李芙蓉的嘴再辣也無濟於事,靠邊站了兩年,匆匆忙忙地嫁給了鎮搬運公司的一個臨時工。一直到那位專員解放,李芙蓉才恢復了工作,以後又調到縣上去負主要責任。
二當時,私下裏正免費一則政治笑話,説是中央有位領導,一次接見一夥外國郎中,那夥人説很敬仰貴國的名醫李時珍。那位女領導馬上問在座做陪的中國人:李時珍同志來了沒有?
縣城閉。但那時的小道消息卻是無孔不入的。人們把這則政治笑話傳得沸沸揚揚,是別有用心的。影
的是李芙蓉。
縣城人刻薄,李芙蓉自己也確有笑話。到縣革委機關上班後,她一口氣買了好幾只保温杯,就是人們編了小曲常唱的那種裝過醬菜的玻璃瓶。因為免費,商店也專門備了這種貨。李芙蓉先前在鎮上見縣裏下來的幹部總是隨時從提包裏拿出這麼一隻牛卵瓶,覺得很神氣,以為這是縣以上幹部必須具備的一種標誌。這想法原是沒有什麼錯處的,只是她不必一下子買那麼多,辦公室、會議室、宿舍、手上的提包裏,到處都是。把那些標誌強調得有些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