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不如歸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玄承澤敢怒不敢言,母子倆本就不好的關係更加急轉直下。
又有朝中大臣聯名上書,稱皇帝年少恐有不力,懇請聖安皇太后垂簾聽政,在再三推無果之下,於萬盛六年初,竇漣漪正式步上朝堂問政,直到五年後,也就是萬盛十年,皇帝十五歲了,該是親政的時候了。
朝中分成了截然相反的兩派。
一派認為太后垂簾實乃無奈之策,如今皇帝成人並頗有先帝遺風,太后理當退居幕後頤養天年;另一派則認為太后主政期間,國富民安四海歸心,皇上親政為時尚早。
倒是兩位當事人,太后與皇上不發一言,至於暗地裏多少風雲湧動便不得而知了。
而近兩年,西涼又開始不安份起來,之前只是小打小鬧,今次更是突然發起攻勢,奪下了玄月邊關重鎮。
消息傳來,舉朝震驚。
大臣們又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皇帝為首的主戰派,聲稱繼承先帝遺志,攻下西涼完成先帝統一大業;一派則是和平派,覺得玄月如今國泰民安,貿然出戰只怕打破了難得的盛世。
朝堂上,兩派爭執不下,最終一起望向龍椅後高垂的一道簾子,女人鳳冠霞披端坐其後。
“太后,您的意見呢?”當年的右中書令,如今已至宰相之位的夏大人力主和平,這下拱手請太后作主。
“當年先皇出戰時,哀家便極力反對,如今,初衷仍舊不改…”話未説完,被玄承澤憤而打斷了:“時移勢移,如今玄月國富民強,正是有所作為之時,聖安皇太后,您到底是反對打仗,還是隻要兒子做的事不管對與錯,您必定反對?”一聲詰問,令羣臣失語。
“哀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玄月,皇帝可否想過若是輸了此仗,會承擔什麼後果?”簾子後,女人氣度雍容,盡顯高貴與尊崇。
玄承澤星眸暗沉,挑,傲然:“若輸,朕便不當這個皇帝了?只是聖安皇太后,朕若贏了,您該如何?”
“皇上若贏了,哀家便去見先帝去。”一語既出,舉朝譁然,羣臣面面相覷,太后這是以死力諫呀。
“太后,您是玄月的主心骨,玄月不能沒有您啊,皇上,請您聽從太后的意思吧。”有大臣動得老淚縱橫,一想到朝庭如果沒了太后,那模樣簡直是如喪考紕。
玄承澤赫地站了起來,一甩袍袖,擲地有聲:“朕意已決,爾等不必再勸,有事上奏,無事退朝。”語畢,拂袖而去。
竇漣漪隨即宣佈退朝,擺駕回宮,行至仙霞池邊,正是映荷花無窮碧時,不
欣喜地命人落轎,命宮人們遠遠地待著,只帶了五兒與小英子來到池邊。
景依舊,只是斯人已去不復回還了。
“朝堂上鬧翻了天,難得太后還有賞蓮的雅興。”一聲略透了戲謔,自身後傳來。
竇漣漪沒有回頭,只是笑道:“王爺尾隨而來,可是有話要問?”月驚楓不得不歎服她的鋭,拱手施了禮,便直接問出了心中疑惑:“按説今次出兵,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玄月勝算極大,不知太后因何極力反對,並以死力諫?”
“哀家正是是知道玄月一統天下指可待才反對的。”不想,她語出更是驚人,不待微微失
的男人追問情由,竇漣漪繼續道:“皇上急於建功立業,哀家何不助他一把,只要這一仗勝了,皇上威名遠播,地位才算是穩固了,而哀家的光環順勢消退,到那時,羣臣一心心向皇上,哀家正好功成身退。”
“太后用心良苦,可惜皇上未必受得到。”月驚楓
慨一聲,又猶疑而問:“太后所謂的功成身退是指…追隨先帝於地下嗎?”竇漣漪目光幽遠,彷彿要穿透皇宮華美的紅牆綠瓦,而她的聲音更帶了無限嚮往:“與之生死相隨一直是我的心願。”
“太后三思啊。”他口而出,原以為朝堂上所言不過是一時情急之下的氣話,如今看來,她應是深思
慮過了,難道,真的連遠遠的看着她的機會也不給他了嗎?
“君無戲言,太后又何嘗可以?哀家話已放出去了,豈有收回來之理,何況,又算哀家想反悔,皇上也未必肯呢。”皇上早就想離自己的羽翼,這麼好的機會,他怎麼可能放過。
月驚楓黯然一會,長嘆一聲“先帝得遇太后何其幸也。”
“王爺又何必羨慕旁人,説不定哪一天,驀然四顧,發現那人就在身邊也未可知呢。”她深味深長道。
男人苦笑,自當年泛舟此湖與她匆匆一見,他的心便為之傾倒,再難心繫旁人了。
一個月後,玄月向西涼宣戰,並取得節節勝利,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於萬盛十一年冬攻克西涼京城,玄月一統中原,改國號大玄。
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皇宮也到處洋溢着勝利的喜悦,一乘象徵地位不凡的二十四人抬暖轎自太后殿出發,一路緩行,最後來到了冷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