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说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二十八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昨天上午,唐、张二人退出之后,李自成立刻同几位重臣开御前会议。昨下午和晚上又继续御前会议。宋献策、李岩原来都不同意对吴三桂急于用兵,担心一旦东征受挫,东虏乘机南犯,大局将陷于不可收拾。随着李自成在革命功业上的步步胜利,尤其是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在中原各地连获重大军事胜利以来,他们之间最初的“袍泽”之情步步疏远,变化为君臣关系;到了西安以后,中央政权确立,百官职掌和品级厘定,当年“袍泽”之情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关于皇上要往山海卫御驾亲征的大事,两位军师虽然当面苦口谏阻,无奈皇上不听。随后他们被刘宗请到首总将军府讨论如何出兵的具体问题,完全是奉命行事,谏阻东征的话不再提了。

他们正在旧皇亲田宏遇宅中商议出兵的各种具体问题时,刘体纯从通州派飞骑送来的十万火急军情探报到军师府了。军师的夜间值班中军副将不敢拆封,立刻派人飞骑送到宋献策手中。宋献策拆开一看,脸一变,不觉在心中惊叫:“果然不出所料!”他立刻转给李岩。李岩匆匆一看,心中想道:“在西安时我就担心会有今,果然不幸言中!”他顺手将刘体纯的探报转给刘宗。刘宗看过之后,又给宋献策,说道:“兵贵神速,可见御前所定大计很是,必须赶快打败吴三桂,消除此一支祸患,再腾出拳头来对付洲!各营如何出兵的事,由我一一下令。你们二位速回军师府,将这一军情探报连夜送进中,呈给御览。说不定明一早,皇上会召见我们。你们赶快回去休息去吧!”宋献策和李岩迅速辞出,策马奔回军师府,将刘体纯的军情密报附了一页简单的说明,让皇上知道他们同刘宗都看过了“特呈御览。敬候圣裁”这一简单附页,不是正式奏疏,在当时叫做“揭帖”清朝称为“附片”宋献策在外边加了个封套,写好封好,封口加印,立即叫人骑马送东华门值班官员,所以在四更时候,云板敲响,李自成就看见了这一令他大吃一惊的军情禀报。但在刘宗面前议事的众多权将军和制将军,大家还坐在闷葫芦里,照旧商议出兵的事。他们都知道出了大事,必是关于洲人和吴三桂的动静,但因刘宗的令严,没人敢打听一句。

李岩被邀到宋献策的签押房中,屏退左右,继续谈了一阵。他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只恨他们自己出身文人,又不是陕西籍,同刘宗比起来究竟是远了一层,遇到目前局势,如何可以使国家趋吉避凶,化险为夷,他们徒然在心中清清楚楚,却无力挽救大局。他们因知道明早饭以后,皇上必然召他们进议事,而此刻已经四更多天了,所以他们胡吃点东西,闷闷不乐,准备各回自己房中休息。在分手时候,李岩叹道:“近几个月来,弟常后悔不隐居山林,而今晚矣!”

“皇上是有为之主,吾兄何出此言?”

“皇上当然是有为之主,但弟自恨有心报主,无力回天,不知税驾①何处!”①税驾--意即身。

宋献策的心中一动,到这是一句不吉利的话,但他也有一些同。他想了想,慨地说:“弟读《孙子兵法》,很注意《势篇》中所讲的一个道理。如今你我可以回想,皇上不顾你我多方谏言,占领河南、湖广之后,接着又到了西安,一直不肯在各地设官理民,使国家可攻可守,处于不败之地。朝廷不作此本大计,一意马不停蹄,北伐幽燕,这不是一二人的意思,而是一个‘势’字。皇上如今不顾你我苦谏,决意东征,也是一个‘势’字。这个‘势’宇,就是杜预所说的‘形势’二字。孙子讲究用兵任势,是取胜之道。我从‘势’字悟出,遭致失败,往往也是一个‘势’字。目前你我无能为力,也是因为形势已成,非你我可以为力,徒唤奈何!”李岩轻叹一声,回自己在军师府内住的一座小院中去了。

到了巳时过后,宋献策和李岩被皇上召到文华殿了。

李自成在五更拜天之后,早膳以前,先将李双喜和吴汝义叫到武英殿的西暖阁,明白告诉他们,已经决定于十二己巳,御驾亲率六万大军东征,一举打败吴三桂,迫其投降,然后腾出拳头,洲来犯之敌。他还告诉他们:双喜将随御驾东征,不离左右,而吴汝义留在中,协助李公子镇守北京。对于局势的突然变化,他们据种种迹象判断,已经心中有数,而现在是完全明白了。同时他们也恍然大悟,怪道皇上急于要择吉于初九丙寅为罗虎成亲,并且要在初九以前敕封罗虎为伯爵,原来都是为鼓励他在战场上死力效忠!

吴汝义向皇上禀奏:罗虎的公馆已经安排好了,房屋和一切陈设都可以说富丽堂皇,符合大顺朝伯爵身份。男女奴仆都是从高门大户中挑选来的,限令在今一早全到罗虎公馆,有迟误不报到的唯原主人是问。他还禀奏:“昨陛下对臣面谕之后,臣立即向礼政府大臣们传下圣旨,敕封罗虎为潼关伯的敕书铜印,都将连夜赶办,今上午将敕书送进来用玺,接着在罗虎的伯爵府颁赐罗虎。罗虎受封之后,立刻进,叩谢圣恩。估计罗虎进谢恩,将在近午时光景。他谢恩后骑马奔回公馆,文武官员为他贺喜,少不了举行酒宴。这些必备之事,臣已吩咐下去,务须一切办妥贴,风光,方合乎御赐婚配体统。”李自成点点头,又问:“你打算请什么人为他主婚?”

“罗戴恩是他的堂叔父,本来由他主婚最为合宜,可是他奉旨押运金银去西安,明一早就要动身。大臣之中,陛下以为谁为合宜?”李自成略想一下,含笑说道:“这费人在明朝中是有名的美人,又是一位才女,小罗虎担心她眼眶太大,轻视他出身微,说得难听是一个贼,说得好听也不过是草莽英雄,所以罗虎怕费人不能在婆母前行孝,原不想成这门亲事。孤为此才赶在罗虎成亲前敕封他为潼关伯,封他母亲为诰命夫人。你再去找牛丞相传谕孤的旨意,请他做罗虎的主婚人吧。”

“如此最好。臣当遵旨而行,包管这一对新人十分意。”李自成说:“初九黄昏新人花轿到潼关伯公馆,拜天地,送入房,接着就是几十席盛宴。事前样样都得准备好,可来得及么?”

“请陛下不必心,臣已作了安排。此系皇上御赐婚配,咱大顺朝开国以来第一桩钦定佳偶,使英雄与美人喜结良缘,臣岂能不尽力办好。数百张大红龙凤请帖,今即可备办停当,按照开好的名单送出。鼓乐、花轿、各执事,该由什么衙门、什么官员办,臣已吩咐下去,不会误事。还由京城中…”

“不是京城,是行在。”

“是,是。请恕臣一时错言。臣已命人由幽州行在的全城中征集一批有名厨师,明就到潼关伯府,备办宴席。”李自成频频点头,在心中称赞吴汝义很会办事,不愧是内大臣。他又在心中暗想,到了初九下午,一部分重要武将已经出征或者移营通州一带了,只有一部分将领尚在幽州城内。但是不管怎样,要使尚未启程的将领们在罗虎的喜宴上快活快活!但是,这只是他的心里话,并未出口,轻轻挥手,使吴汝义和李双喜叩头退出了。

今早,李自成不让窦妃陪侍,独自在武英殿暖阁中用膳。因为他不断地思虑着东征的事,他的脸特别沉重。王瑞芬只在五更时朦胧片刻,挣扎神起来,赶快梳洗打扮,像往一样花枝招展,率领四个女,小心翼翼地侍候皇上早膳,同时受窦妃暗中嘱咐,在御前偷偷地察言观,只要能得到一点朝中情况,便向窦妃禀报。一则因为她是一个最为细心的人;二则她同窦美仪差不多,一心一意维护大顺,把自己的一生命运寄托在大顺的皇权永固;三则她站立的地方靠近皇上,所以她与其他女不同,独能看见李自成的右眼皮不住跳动。这本来是由于李自成从昨天来缺少睡眠,眼皮的末梢神经过于疲倦,然而当时在民间却有一种信,有一句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崖(读ai)”女和太监中间,也有这种信。王瑞芬认为皇上的右眼皮不住跳动是一个不吉之兆,心中一寒。但是她知道窦娘娘如何为国事忧愁,决定不向娘娘禀报。

早膳以后,李自成命传宣官传旨,辰时三刻,在文华殿召见牛金星。宋献策、李岩、喻上猷、顾君恩等几位帷幕重臣。他没有召见刘宗和李过,只是因为,刘宗是他起义后的生死伙伴,遇事果决,他相信此时必已陆续下令诸将,部署出征,而李过是他的亲侄,情有点像他,既不必多询问李过的意见,也无须再有何叮嘱。倒是牛金星等几位被他重用的文臣,今同他们既是君臣之分,也有朋友之谊,处此重大决策时候,他不能不再听听他们到底还有些什么谋划,可以采纳。

在他向传宣官下了口谕以后,他坐在御案前沉思,首先想到了宋献策昨所卜的“亢龙有悔”的卦,虽然他已经拒绝了两位军师的谏阻,同意刘宗的意见,在东虏南犯前赶快出兵东征,但是他心里并不踏实。要他完全不相信宋献策的卜筮是不可能的,不相信从文王、周公、孔子传下来的《易经》,也是不可能的。但他同刘宗都有十分丰富的打仗经验从为必须在洲人南犯之前先动手打败吴三桂方是上策。昨夜接到刘体纯的十万火急的军情密报,更增加了他先打败吴三桂的决心。然而他也明白自己手中的兵力不足,也顾虑离关中太远,缓急之时不能得到人马增援。想到这里,他不觉在心中叹了口气。

他讨厌右眼皮不住地跳动,将右眼皮了一阵,然后在心中对自己说:“按既定东征方略去行,切不可了章法!”虽然他刚刚在心中告诫说“不可了章法”却马上传旨宣召正在忙碌着的吴汝义重新进。当吴汝义在他的面前跪下叩头以后,他挥退在身边侍候的女,低声问道:“孤听说正门瓮城内的关帝庙十分灵验,香火很盛,你知道么?”

“臣知道。北京正门关帝庙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天下闻名。”李自成点头说:“关帝爷是蒲州人,同陕北仅一道黄河之隔。自来秦晋一家,我朝龙兴西北,艰难定邦,必有关帝爷暗中护佑。你须置备供物,代孤前去上香,默祝我朝…”他稍微停顿一下,不说出心中最关心的是东征胜利这件事,而要吴汝义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吴汝义明白皇上的真正用心,赶快说道:“臣要祝祷,请关帝爷在天默佑,此次皇上御驾东征,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好,你快去吧。”吴汝义退出以后,李自成在武英殿的西暖阁中又闷闷地想了一阵,又右眼皮,打个哈欠,便启驾往文华殿去了。

,如果崇祯皇帝从乾清往文华殿去,一定要乘步辇,有大批太监跟随。然而李自成在紫城中不管去什么地方,一动身也称为“启驾”实际却全是步行,由李双喜率领二十名护驾将校跟随,另外有四名从西安带来的传宣官,还有挑选到武英殿院中侍候的四名女。明朝皇帝的所谓“启驾”的许多陈规和排场,全不用了。

李自成到文华殿东暖阁坐下片刻,被召见的几位重臣,都来到文华门了。这样的召见,不是开御前会议,而是沿用明朝的旧称,叫做“召对”所以礼仪比较简单。护驾的将校送皇上进入文华殿以后先退往文华门侍候,不奉呼唤不许再走上丹墀。女们向御案上献茶以后,即退到丹墀上,同宣传官都站在远处。

李自成的右眼皮已经不再跳了,只是他的心思沉重,脸暗,与他进北京以来的神态大不相同。他刚坐下,端起茶杯润一润发干的喉咙,李双喜进来了。听双喜禀奏牛丞相等几位大臣已经到了文华门候旨,他轻轻说道:“叫他们进来!”随即,双喜退出。过了片刻,传宣官引着大臣们走进文华殿,来到御前,向李自成叩头。赐座以后,李自成由于心中焦急,一反往习惯,首先说道:“孤今召对诸位先生,是为了东征大计。我大顺朝经过十余年的苦战,获得天下,国基未固,人心未服。孤本想早举行登极大典之后,一面招降江南,一面治理百姓,使黎民早享太平之福。不断打仗,使百姓继续受战之苦,实非孤的本心。可是吴三桂不识天命,竟敢据山海卫弹丸之地,不肯投降,还要称兵犯顺,妄图为崇祯复仇,恢复明朝江山。如不将吴三桂赶快剿灭,势必影响各地,互相效尤,国无宁。再说,洲鞑子野心,与我中国为敌。从前因明朝国势衰弱,东虏几次南犯,深入畿辅、山东。今趁我朝在幽燕立脚未稳,又要来犯。如其等待吴三桂与东虏勾结,联兵对我,何如我先将吴三桂一举击败,腾出手再击东虏。孤思虑再三,决定采纳捷轩等大将意见,克东征。大计已定,不可更改。如今我军一部分士气和军纪已经不如从前,又加上谣言纷纷,止不住。所以东征大计,不能犹豫。稍有犹豫,便会动摇军心。可是,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军自长安来此,立脚未稳,兵将不多,兵号称二十万,实际来到幽州的只有六万之众,所以东征吴三桂是一件极大的事,也是不得已之举。昨献策和林泉都苦口谏阻,孤不听从。孤明知是一着险棋,可是这着棋不能不走。举棋不定,反招后患。好在这六万兵多是延安府人,也是孤带出来的,到艰难时能够得其死力。孤亲自临阵,与将士们同冒矢石,将士们必会以一当十,拼死杀敌。听说有的大臣在暗中议论,想建议孤坐镇北京,控驭万方,由捷轩率兵去山海卫即可。大家不知,正因为我朝兵力不足,孤非去亲征不可。孤今叫你们来,想在此安危所系的时候,再听听你们的意见。只要有好意见,只管直言!”李自成有一个内向型的格,平与部下会议大事,他总是不多说话,让大家各抒所见,他用心细听,最后拣合他心意的意见采纳。像今他自己说这么多的话,实不多见,被召对的几位大臣都不能不心中动。但是既然东征的大计已定,不许再有谏阻的话,宋献策和李岩纵然还有谏阻之心,也因为事已无可挽回,只得沉默,只想着倘若在皇上东征受挫时有什么补救办法。牛金星高居宰相之位,与别人不同,见皇上用眼神示意要先听他的建言,他欠身问道:“刚才在文华门恭候召对时候,臣听宋军师言道,昨夜接到探报,吴三桂已经差人去沈洲借兵,不知是否确实?”

“刘二虎几次探报都很实,这次又送来探报,料已证实。孤认为,既然吴三桂已经往沈借兵,我大军更应该星夜东征,抢在东虏南犯之前一举将吴三桂打败。只要在山海卫打个胜仗,就可镇住东虏气焰,使东虏不敢南犯,这叫做敲山震虎。”李自成又扫一眼宋献策,加了一句:“要是前几天出兵东征,那就好了!启东,你是宰相,有何好的应变方略?”牛金星、喻上猷和顾君恩听说刘体纯在夜间来的探报,一个个心中大惊。但他们在吃惊之余,各人的想法不同。顾君恩原是主张讨伐吴三桂,也赞成御驾亲征,所以他在心中暗想:悔不早作建议;此时出兵,可能已经迟了!喻上猷原在明朝做过兵科给事中,了解边情,对战事颇为忧虑,只想着未必能稳胜券,后果难料。但是李自成最重视的是宰相牛金星,他见牛金星沉不语,便催问道:“启东,你有何高明之见?”牛金星欠身回答:“时局突变,为臣始料不及,深愧辅弼之职。臣窃思,目前陛下将亲率大军东征,行在重地,兵力空虚,十分可忧。目前应一面出兵东征,一面安定行在人心,收拾天下舆情。”

“这话说得很好。要紧的是如何去做,你可想好了么?”

“臣窃思,虽然皇上东征在即,兵事倥偬,然臣为皇上收揽天下人心,使北京士民咸知陛下虽然出身草莽,龙兴西北,却是个尊圣右文之主。陛下初到长安,即举行科举‮试考‬,选拔人才,颇收关中士子之心。目前在行在举行科举‮试考‬,事前没有准备,出征前已经来不及了。臣谨作两项建议,第一,陛下在出征之前,不妨亲临孔庙,举行祭孔之礼。臣的第二个建议是大赦天下,废除‘三饷’,以示与民更始。原拟在陛下登极诏书中宣布大赦天下,废除‘三饷’,不妨目前就此宣布,以收天下人心。”大家都觉诧异,没想到牛丞相在此戎马纷之际,竟会建议此不急之务。李自成虽然神情如常,心中却也纳罕。他向别的几位大臣扫了一眼,都不说话,知道牛金星事前没有同他们任何人商量过。他从在商洛山中同牛金星见面开始,对金星就有特殊尊重,礼遇优渥,超过旁人,所以他没有说牛金垦的建议是不急之务,而是口气平静地含笑问道:“祭孔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此时祭孔,有何题目?”

“题目是现成的。皇上祭孔是行的释菜之礼,又称丁祭,名正言顺。”李自成说道:“可是每年丁祭是在二月和八月,如今已到四月了。”

“这是特殊情况,从天启到崇祯年间,因为朝政纷,皇帝很少举行了祭。目前我皇上初到北京,二月已经早过,在百忙中初行丁祭,更可见陛下是右文之主,立国圣虑深远,天下臣民必将刮目相看。”李自成不愿意人们因袭成见,对他仍然以贼相看,听了牛金星的建议不觉心动,问道:“已决定十二出师东征,还有祭孔的时间么?”

“有,有。今年四月上旬的丁卯是在初十,可以于初十上午圣驾去文庙行释菜礼①,不会误了十二出师东征。”①释菜礼:古代读书人人学时以苹蘩之属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如今准备还来得及么?”

“在胜朝每逢皇上行释菜礼,必须全部卤簿,黄沙铺路,百官陪祭。如今兵马倥偬,可以用一半向簿,也不必黄沙铺路,百官不必全去。只要皇上亲临,行在土民就会额手称庆。”李自成略一思忖,说道:“你同礼政府大臣们商量着办吧。至于大赦天下,废除‘三饷’等事,还是放在登极诏书中宣示天下。你们把登极沼书准备好,等孤打败吴三桂回来再说吧。”他望望喻上猷和顾君恩问道:“你们还有何话说?”喻上猷说道:“臣忝任圣朝本兵,时间未久,尚无丝毫微绩。陛下东征之后,丞相留守幽州。臣誓以忠勤,协助丞相,保幽州万无一失,以待陛下凯旋。”李自成转向顾君恩,用眼神催他说话。

顾君恩说道:“陛下原定于四月初六登极,后改为初八登极,如今又以御驾东征之故,必须改期举行。”

“是啊,只好再改期了。”

“臣建议,今由礼政府通谕臣民:陛下登极大典,改为四月十五举行。”李自成:“啊?那时孤已经启程三天了。”

“臣当然知道。请陛下俯纳臣的建议,今由礼政府通告行在臣民,皇上改在十五举行登极,此事必有吴三桂的细作,星夜报到山海,惑敌人,此系古人所说的‘兵不厌诈’。”李自成略一迟疑,随即点头说道:“你同牛丞相约同礼部大臣们商量着办吧。还有何话要奏?”李岩心中认为这是欺骗全城臣民,正要说话,见宋献策向他使个眼,便隐忍不言了。

顾君恩又说道:“陛下亲率三军,先声夺人,东征必可马到成功。至于探报说吴三桂派人去沈洲借兵,此事可以不用担忧。以臣愚见,东虏决不会很快南犯。”李自成赶快问:“何故东虏不会很快入犯?”顾君恩说:“去年八月,虏酋皇太极突然在夜间无疾而终。虏酋原未立嗣,为着争夺皇位,努尔哈赤诸子几乎互动刀兵。多尔衮也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之异母弟,号称九王。他本来也想攘夺皇位,因恐皇室中自相残杀,数败俱伤,酿成东晋的八王之,所以他临时悬崖勒马,拥戴皇太极之六岁幼子名叫福临者登极,而自为摄政王,无篡位之名而有掌握大权之实。皇太极本有长子,名叫豪格,也是一旗之主。自古国主死去,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多尔衮废嫡废长,妄立幼君,以遂其专权擅政之私,洲皇室中如何能服?八旗各旗主如何能服?所以依臣看来,多尔衮在此时候,必不敢兴兵南犯。请陛下迅速东征,不必有所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