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末)圆老有一段苦衷,见白于足下。(生)请教。(末)圆老当
曾游赵梦白之门,原是吾辈。后来结
魏
,只为救护东林,不料魏
一败,东林反与之水火。近
复社诸生,倡论攻击,大肆殴辱,岂非
同室之戈乎?圆老故
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每
向天大哭,说道:“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
谆谆纳
。
(生)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
,明
相见,即为分解。
(末)果然如此,吾之幸也。
侯方域少具文名,出身名门,家世很好,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
公子少有不浮的。侯方域未免为他人的刻意抬举和讨好动心。阮大铖又是何许人也?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必须要兜一个大圈来找侯方域帮忙呢?阮大铖曾投效过魏忠贤,是当时人所共
的魏阉的干儿子。魏忠贤倒台以后,他也赋闲在家,隐居南京城中。他是个名利心极热的人,哪里甘心这样埋没余生,不免又想出来活动活动,几次下来都碰了壁,不为当时的主
所接纳。
其时复社文名极盛,一帮青年才俊社会英混在一起,他们言谈喜好影响当时的读书人,甚至可以左右当时的社会舆论。
侯方域身为复社的首领之一,承袭了东林人的清
习气。以他和陈贞慧、吴应箕的
情,他如果开口帮阮大铖,效果肯定是有的,却势必会伤害他和复社同道的
情,结果很可能是他自己也被牵扯进去,惹来骂名。
李香君冷静的预见到这一切。也许她那时还没有那么深刻。但她的本心告诉她,侯生这样做是莽撞,危险的。最重要的是,他将违背原则,丧失气节。
他将人格扫地。
李香君生平第一次发火了。在新婚的第一天早上,当着外人的面,她怒斥侯生:“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廉
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也隄防旁人短长。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人们慨于一个
女,严格说来,是一个十四五岁女孩子的思想觉悟。她未经世事,连处子之身也是昨夜才破。她却比她那见多识广才名卓著的官人见得深远,虑得周全。她拔簪,
衣掷地,铮铮作响:“
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她瞬间所迸发的璀璨烈
,使得她的男人黯然失
,更使得后来包括现在为名为利所奴役的读书人羞惭,面目无光。
然而我拒绝将李香君想象成圣女。她的拒绝也许只是出于天真的世故,这缘于她自小生活环境的熏陶。她对人情通达谨慎。知道什么可以要,什么不可以要,贪图小利会得不偿失。
在《桃花扇》之外,真正和鸨母李贞丽相好,和李香君相的人不是杨友龙而是陈贞慧。可以想见这些清
名士们平素慷慨
扬的谈吐对年少的香君有强烈的
引力,他们的潜移默化起着多大的影响——这是李香君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外因。
现在,她终有机会和她所敬仰的人们站在一个阵营了,她义不容辞地在紧要关头把摇摆侯方域拉回来,保全他的名声。侯方域清醒过来,顺势回拒道:“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不问青黄。那些社友平
重俺侯生者,也只为这点义气;我若依附
,那时群起来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
杨友龙还待再劝,侯方域放出真心话来:“我虽至愚,亦不肯从井救人。”话已至此。杨友龙只得讪讪告辞。
侯方域请杨友龙顺便把东西带走:“这些箱笼,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无益,还求取去罢。”回过身来,他哄余怒未息的她:“俺看香君天姿国,摘了几朵珠翠,
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
。”我却又多想。俗话说,家有贤
夫少祸是有道理的。身边有个规劝提醒你的人,犯错的几率会低很多。可惜有多少人能听得进别人的劝诫呢?人多是固执己见的。
那些愚蠢贪婪卑鄙自大的官员们,他们的家里一定也不少规劝他们的人,可是,贤们的规劝又起了多少实际效果?他们的眼睛早不看
子苍老脸,他们的心记挂着即将到来的巨额贿赂,他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回味着与情人昨夜的销魂,
望又再次升起。
李香君的规劝之所以起了作用,时机很重要。他们是新婚燕尔,侯方域新人在怀,新鲜兴头,自然你说什么都好,发发脾气也觉可
。何况李香君的规劝又是站在他的角度上为他着想。若是两人
情淡时,发生这样的事,侯方域听不听李香君的,真要打个问号。
卷二崇祯癸未十月,大明朝国器将倾。
这一月,侯方域避祸远走。事端自然是由三月成亲时香君却奁时伏下,事情却不仅仅是阮大铖挟私报复那么简单。
大将左良玉的军队久缺粮草,军心躁动,再不想办法几乎就要起兵。左良玉只好许诺众军移兵就食南京。
消息传来,人心惶惶,生怕破坏南京城现有的平静,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左良玉和侯方域的老爹侯恂是故,杨友龙出主意利用一下这层关系。于是侯方域以自己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左良玉劝他退兵,送信人是侯方域的朋友,能言善道且颇有侠气的说书人柳敬亭。
这封信和柳敬亭的口才都打动了左良玉。本来左良玉许诺移兵就食就是权宜之计,他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落人口舌。
南京之围虽解,这封信却给侯方域带来麻烦,阮大铖借口侯方域私通左良玉,指他为左兵内应,务必及早除去。
阮大铖的恼恨也不仅仅是李香君却奁不给她面子如此简单。可怜的阮大铖自从魏忠贤倒台以后就没好子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喊声最大的是明末四公子。四公子中的陈贞慧视他为斯文败类,简直唯恐他不死,那份《留都防
揭帖》,丝毫不给他立足之地。连阮大铖参加孔子的祭奠也被他纠结众儒生上前一顿群殴,打得阮大铖鼻青脸肿落荒而逃。
更损的是,这帮公子哥整完人家还借人家的家班来取乐。某,这几位公子在
鸣寺饮酒作乐,大约是觉得有酒无歌不过瘾,心血来
派人拿了名帖去阮家借家班唱戏。阮大铖会错了意,以为这是示好的机会,巴巴地把家班送过去,还叫家人混在里面听他们议论什么。
结果这几位公子,酒喝好了,戏看过了,也趁机过足了嘴瘾,把阮大铖痛贬一通:“有才华还作魏阉的干儿子!比没才更可鄙!”众人饮达旦,大笑而归。阮大铖心中懊丧可想而知。
阮大铖作《灯谜》有一段平话,名叫《十错认》,有痛悔之心,情辞可悯。
“然而清诸君子,持之过急,绝之过严,使之
芳路
,遗臭心甘。”清
这帮人,也未必就是道德完美,无懈可击。他们其实也很混账。只不过形势总是此涨彼消,阉
倒霉了,阉
的对头清
们自然又翻身而起,高歌凯旋了!
在《桃花扇序》里,顾天石对此剖白地入木三分:“呜呼!气节伸而东汉亡,理学炽而南宋灭;胜国晚年,虽女子亦知向往东林,究于天下事奚补也。”清书生一样排除异己,咄咄
人,却不能真正掌握国家权力,扼腕长叹,临事而
。甚至缺乏基本的自救能力,空自书生意气!南明的迅速覆亡和这些人囿于私怨,一刻不停地勾角斗心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