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三十三章請君入甕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敬禮!”兩排水兵整齊劃一前握拳,行了一個標準的遼東軍禮。

朱植條件反般右手握拳拍在前,多麼悉,多麼親切,彷彿回到了遼東。可這是長江,不是遼東。

“刷”全艦官兵齊齊跪倒:“恭殿下上艦。”聲音響徹雲霄。

朱植猛的抬起頭,只見一雙雙熱切的眼鏡,緊緊地盯著自己,這種覺好久沒有了,這些遼東的大好男兒又見到了他們的領袖,興奮的臉上憋得通紅。血在鋒上,噴薄出。

“大明”號,這是自己的大明號,朱植動萬分,揮揮手示意官兵們起來。雖然不是回遼的船,但彷彿是離遼東又進了一步。

這次出使荊州,朱植和解縉選擇走水路,大明江南水師調出兩艘“朝代”級戰列艦和四艘福船組成的內河艦隊護送。朱植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官兵之中。遼東水師的艦船送給朝廷之後,全部成為江南水師的主力艦船。朝廷將遼東的艦長全部更換,但水兵水手卻不能換,否則本沒人懂得駕駛這些鉅艦。這次朝廷出使,要走水路,朱允倒是相當大方,派出了幾艘最強的艦船護送,還不是存著要向藩王們宣示一下朝廷的軍力?

剛剛開,江風吹來還是有些寒冷,侍衛給朱植披上一件紫貂大髦。船已經起錨了,碼頭上代表朝廷送行的練子寧漸漸遠去。分手前練子寧的話還在耳邊迴盪:“皇上著臣傳話,湘王朕之叔父。手足也,代朕問詢,憫恤為懷,無憑無證不可捕系。”朱植回味著這幾句話。看似表面上說得冠冕堂皇,親情脈脈,只是話裡卻藏著很深地意味,什麼叫“無憑無證不可捕系。”換個說法就是抓住馬腳可以馬上抓人?朱植心中嘆了口氣,慾加之罪何患無詞啊。

船尾的艦長室裡已經升了個水爐子,和外面的寒冷相比簡直如暮風。解縉正在裡面仔細地泡著茶,一見朱植進來,連忙起身行禮,朱植擺擺手:“快坐下大紳,我這人平時沒什麼架子,毋需多禮。”解縉坐下來,拿過杯子放在面前道:“這是純正的武夷鐵羅漢,殿下可有喝茶地習慣?”說著倒上一杯。頓時滿屋茶香四溢。

一口熱茶下肚,朱植身子暖和了許多,道:“大紳之名。本王早就如雷貫耳,想不到今卻與大紳一道出使辦差。”解縉道:“殿下過獎。遼東威名下官也早有耳聞,有機會和殿下同行,也是下官的造化。”兩人這樣你來我往地互相恭維一句。幾乎同時呵呵而笑。

朱植道:“那大殿之上,大紳所言興商者,必與民爭利,動搖國之本可是真心話。”解縉正道:“當然是真心話。怎麼,殿下這會是要找後帳嗎?”朱植呵呵一笑,擺擺手道:“後帳不敢,只是我倒在想,到底是什麼讓士大夫們如此拒絕工商業。”解縉想了想道:“殿下,下官知道這些年來,遼東憑藉著商業發家,殿下想過嗎,遼東一地行工商,糧秣供應可以貨易貨從山東北平甚至高麗獲得。但如果全國都重工商,農民不耕田全部到城市裡找生活,做工做買賣,那鄉下的田由誰來種?

介時田地荒蕪,國本動搖,天下離大亂就不遠啦。所以工商業在遼東一地甚至某地實行可以,但絕不能在整個國家推廣。”朱植也收起了笑容,解縉這番話如重錘敲擊在朱植的心頭。是啊,他說地這些問題,自己卻從來沒有想過。明初的耕作水平,江南膏腴之地畝產大米也就四百斤,其他荒涼地區產作物不過一百斤甚至不如。所以當明初五千萬人口的情況下,國家收入三千萬石,朱元璋已經非常滿意。

遼東地廣人稀,這幾年農民進入工商業成為僱用工人,部分田地已經荒蕪了,只是這幾年本就免了糧稅,加上通過鹽商供應的糧食,所以民間軍府並沒有覺到缺糧現像。如若把遼東經驗推廣到全國呢?如果全國的農田沒人耕種,糧食欠收,又靠哪裡的鹽商運糧食接濟呢?在農業生產力低下,沒有機械化農業的古代,一旦工商業發達了,對農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朱植一直以為發展工商業是富國強兵的惟一道路,誰知道解縉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他一向以來認定的真理。是啊,這種經驗真地能在全國推廣嗎?

見朱植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解縉心中得意,道:“殿下想什麼呢?”朱植從沉思中驚醒,道:“地域差異的確是限制工商業發展地結症,但生產能力的低下不也是問題所在嗎?但遼東通過對農具地開發,包括翻車,翻犁等的先進農具應用,讓土地的產量提高,在最肥沃地遼河平原上,梗米的最高產量也達到過四百斤,幾乎到了江南的水平。

所以我以為,保持國家的穩定不是為了穩定而不發展器之利,提高器的先進,反過來可以拉動農業產量的提高。這是一個工商業和農業並舉的問題。關鍵在於對於工商業和農業共同發展的結合點在哪。工商業過度則農業衰,反之亦然。”朱植絞盡腦汁通過現代思想想出來的反擊之語,一下子又把解縉震了回去,在他的學識體系中本沒有不同行業互相促進提高的概念,解縉沉了一會始終找不到反擊的途徑,只能道:“殿下,在這個問題上,你我誰也說服不了誰。只是下官知道,殿下也是一心為國之人。但在農具的更新沒有達到普及程度時,下官實在無法支持殿下的方略。”朱植呵呵一笑道:“好啦,好啦,大紳的意思我也懂了,本王守教良多。其實大紳向先帝晉的萬言書本王也仔細看過,特別是對於稅收的意見,本王深以為然。

既稅於所產之地,又稅於所過之津,何其奪民之利至於如此之密也!且多貧下之家,不免拋荒之咎。今之土地,無前之生植;而今之徵聚,有前之稅糧。或賣產以供稅,產去而稅存;或賠辦以當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輕重無別。膏腴而稅反輕,瘠滷而稅反重。

是啊,對於統一的稅率,在良田與瘦田之間必然造成不同的結果,所以對不同的田畝,不同的行業進行收稅也是本王考慮的問題,下一步回到遼東,本王會取大紳的意見嘗試改革一下遼東的稅法,對於不關國計民生的奢侈類產品科以較高的稅收。”解縉這時心情相當驚訝,他沒想到一個王爺竟然對自己在數年前晉上的萬言奏本竟然有如此深的研究,而且要採納自己的建議。而就在一年多之前,自己就在御前會議上一心想置朱植於死地。”在解縉的心中一直不能肯定朱植是什麼樣的人,大若忠?或者野心卻掩蓋在為國為民的外表下?對於實力強大的藩王,解縉心中和黃子澄一樣不能放心。所以他才極力破壞朱植建立起來的強大的遼東藩鎮。只是現在看來,朱植又怎麼都不像大之人。

解縉道:“殿下難道不會記恨下官奉天殿之事?真的會接受下官的建議嗎?”朱植雙手一攤道:“為什麼不呢?於國於民都有好處的方略,我取之,還願意推薦給今上。在京城的眾位大臣眼裡,可能我朱植是一個威脅到朝廷的藩王,所以你們極力想限制我,限制遼東。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這是對的。只是你們有沒有站在遼東的立場上想想。

本王剛到遼東,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攤子,雖然號稱有雄兵十萬,但經過多少年的荒廢,堪戰者十之二三。卻面對著女真、韃子、高麗甚至還有海上倭寇的侵擾,是不折不扣的四戰之地。不強兵不富民,等待著遼東的只有死路一條。

那麼請問大紳,如果換成你,你會怎麼做?是坐以待斃,還是奮發圖強。植別無選擇,只能難而上。至於在這個過程中所作所為,小節有失這我承認,但在國家民族大義上從無半分退讓。

植負有為國守土之責,為民造福之命,別無選擇,只能做下去。苟利國家生死與,豈因禍福趨避之。”

“苟利國家生死與,豈因禍福趨避之。”這是朱植來到這個時代後偷的第一句古詩,卻沉重地敲擊在解縉的心頭。他依然惑地看著朱植,想看清楚這個王爺到底是什麼人。

此時此刻,在他眼中,只是一張簡單的笑臉和一雙清澈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