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06章董志塬同治年間的大西北,是真正的亂世。一些人反叛了,攻打著一些村堡。自衛的由於拿著武器,事實上已經加入了造反。暴亂時伏時起,戰爭維持在一種巨大的混亂和停滯局面上,並不是總在打仗。人們都拿著刀槍,蹲在堡子上。
這樣,包括漢民在內,整個西北都進入了這種自衛與攻殺相依存的亂局。猶豫的人喪失了繼續自己順民形象的環境;思考的人在混亂中不能再瞻前顧後;凡有勢力的人都已變成了一種民軍首領。很難辨清這種民軍是造反的義軍,還是尋找官府的民團。
政府軍忙於應付處處冒煙的形勢,在許多個熱點上打仗。策略是,對陝西回民痛剿不赦。陝西回軍衝突幾年之後,銳氣正在消盡,危機緊緊尾隨著他們。清朝公家對甘肅回民宣傳寬大,企圖對陝西、金積兩股回軍逐個擊破。
金積堡道堂以及第五輩穆勒什德馬化龍,此刻已經面臨著最後的選擇。猶豫和分析已經到了盡頭。造反的炮已經打了,求撫的頭也已經低過。前景不能不使人悲觀和警惕,但眼下金積堡已經成了大西北全部回民的元帥帳——哲合忍耶道堂與教民之間的鐵的關係,已經被西北迴民用來維持自己的關係——哲合忍耶是不可能逃避自己與清朝不共戴天的前定血仇的,馬化龍註定要被選定去擔當元帥——如同古爾邦節犧牲的羔羊。
當然,除非他選擇另一條路;一直到同治八年初為止,他始終可以選擇“叛”的道路,如同河州馬佔鰲、雲南馬現一樣。而且同治八年以前,陝回聚集困守的董志塬,正暗示著這種機會的一切可能。
董志塬,俗諺稱“八百里的秦川,比不上董志塬的邊邊”無險可守。陝西回民軍闖蕩數年後,退守董志塬,攜眷帶犁,老弱輜重擁擠。一步絕棋,深刻地反映著陝回的黯淡前景。
如果金積堡的哲合忍耶上層決心追求生存與繁榮,兵下董志塬的話——便沒有後裡馬佔鰲、馬安良家族的發達了。但是,哲合忍耶視而不見這種歷史機會,他們沒有叛變的傳統。
困守董志塬的陝西回民,拖家帶口多達數十萬人。《平回志》卷二稱:“董志塬數百里地,人多缺食。”
“董志塬賊數十萬,選陷慶陽、寧州、鎮原、平涼,力圖竄陝掠食。”——表面上,陝西回民以董志塬為據點,四出征戰,佔著幾座城池;實際上,陝回在董志塬絕地僅僅是掠食而已。
金積堡的抉擇是援陝——這使得哲合忍耶又保持了一個世紀的純潔和美名。哲合忍耶的後代沒有河州馬佔鱉和雲南馬現那種骯髒的歷史,哲合忍耶的歷史只能是一部殉教史。
援陝,使哲合忍耶成了西北迴民的盟主。
同治七年冬“董志塬巢內糧食將絕,馬化漋(龍)於二月初旬,用駱駝一千五百餘隻,馱運糧食接濟”而且“各回逆洋槍、洋藥、戰馬,屢據擒賊供稱,均由馬化漋自歸化城一帶販來。”同治八年二月初八,董志塬陝西回民被清軍打敗後,決定向金積堡靠攏。
哲合忍耶向陝回董志塬營盤裡的男女老幼敞開金積堡大門時,便同時拉開了自己又一次殉教悲劇的大幕。
陝西回民把十八大營合併為四大營“以其半護家口輜重先行”然後再留人斷後,與清軍決戰。
二十三,清軍總攻,全滅董志塬。剛從舊營衝出的“老弱輜重,因人馬眾多,未能疾走”被清軍追剿,——董志塬之役,陝西回民死傷慘重,官書說“殺斃、餓斃、及墮巖落澗,實有二、三萬之多”從董志塬的隴東陝北
結地帶,向寧夏川的黃河灌區,那時該有一片壯觀的景象:成隊的牛車碾得黃塵瀰漫,老幼號哭著蹚起更高的煙柱,幾十萬人四散奔突,漸漸消失在這障人眼目的黃塵之中。成串的駱駝結隊返回,金積堡的哲合忍耶回民趕著駝隊,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人
滾滾向著西北方向,人
擁過去了,在踐踏擁擠之中死去的病人弱童,都靜靜地半埋在黃土已經松陷如粉的道路上。
大戰開始了,金積堡一帶從此槍炮聲再也沒有中斷。
我很難忘卻剛剛死去的貴州金萬照。這樣的思路是非常古怪的。為什麼他們都放棄了生機呢,其實他們的情早被歷史磨得異常冷酷。貴州金萬照簡直就是千里迢迢去投奔造反和死刑,其實金萬照本來可以摧枯拉朽,先打敗貴州回軍再統治貴州回民。當董志塬瀕臨絕滅時,手裡握有唯口喚是聽的哲合忍耶的馬化龍,本來可以使哲合忍耶從在野變成在朝,變成至少囊括陝甘邊區董志塬的大寧夏的正統官方教派——但是馬化龍顯然不曾這樣想過。
哲合忍耶要尋找一種舊路。這就是在中國沒有多少人聽說過,但在教內卻魅力無比的束海達依——殉教之路。
衝出了董志塬的陝西回民,在後來赫赫有名的英雄白彥虎和他的鄉親戰友率領下,進入了金積堡周邊的哲合忍耶教區——注視著襤褸血汙的陝西人,扛鳥槍的哲合忍耶在堡牆上想:嘿,幫忙的來了,這一回把狗
的公家打美。
哲合忍耶至今有這種歷史主角的幻覺。也許,百年裡過分的受迫害史和馬明心道祖以來他們擁有的過重的神財富,使得哲合忍耶在思想和
格上,都有一絲近乎病態的剛硬。同治年回民三大英雄中,白彥虎打遍了西北五省,最堅決也最為清朝仇恨,最後打出了國境使蘇聯生息了一支回民。但哲合忍耶卻不認為白彥虎是主角。杜文秀憑仗大理南北天險,復活了古時的大理國傳統,如同太平天國一樣,創造了“達魯·伊斯倆目”——伊斯蘭教區域,事業也比金積堡大得多,但哲合忍耶仍然認為自己才是同治戰爭的主角。
這種意識如果僅僅是對於同治年的一種觀點,那它不過是驕傲自大而已。關鍵在於哲合忍耶總是這樣地看待自己和準備承當。那麼,這種意識就不僅是理解金積堡戰事的關鍵,而且是認識哲合忍耶的關鍵。
決戰近了,換句話說,殉教的束海達依之路的光芒近了。寧夏川十數萬人已經等待太久。自從平涼太爺把希望寄託給這條泛白鹼的銀大川以來,川里人證明自己不愧於蘇四十三阿訇率領的撒拉循化人和張文慶、田五阿訇率領的隴東石峰堡人的試考已經開場。天堂之門已經近了,天堂的光芒正在一片黃塵中閃爍。犧牲是最美的事情,犧牲之道是進入天堂的唯一道路。前輩人早巳解釋得簡單明瞭:這種正道得來不易,這是道祖太爺特意為哲合忍耶討求來的,個人稱作“舍西德”教門稱作“束海達依”這條路是我們哲合忍耶的特權,其它各門各派各民各族都沒有上這條路的緣分。川里人等待得實在已經太久,陝西人敗下來了,正戲要唱開了,金積堡永垂不朽的時刻,就要來臨了。
這就是哲合忍耶的思維方式。
事實上,董志塬是同治年間西北迴民起義的一個大戰場,也是哲合忍耶外圍的最後一道屏障。董志塬相當久地保衛了哲合忍耶地區,現在輪到哲合忍耶上陣了。
在此之前,金積堡一線時戰時和,戰事一直沒有真正停止。從同治元年到四年,金積堡對清軍形成優勢;四年至八年對峙僵局由董志塬的陷落而結束。同治八年,清軍在左宗棠指揮下,分三路向金積堡合圍。
在下文中,我不想自討苦吃地照抄漢文文牘,去敘述那場逐堡逐寨的戰役細節——總之,金積堡在死守。
第07章為著犧牲金積堡一帶是著名的黃河古灌區,所謂“天下黃河富寧夏”指的正是此地。稻田之間,密密的堡寨佈滿平原——哲合忍耶及各路回民義軍與政府軍的決戰,主要就是攻打與死守這些堡牆堅厚的村寨。間或有野戰,多在鐵不
的牛首山上。
同治年血腥的屠殺早久消逝了,雖然在金積北門外不遠的馬蓮渠畔,一堆白骨仍然醒目。我一連兩年都在齋月來到洪樂府清真寺,但是樸實的農民不擅描繪和回憶。
有一些出名的傳說,有一些含混的傳說,聽久了只能獲得一種印象,而不能獲得事情的經過。
據金積附近大阿訇楊懷真回憶錄描述:仗,大約分三步打:第一階段,清軍由南線而來,經滾泉攻金積堡,被哲合忍耶截擊於強家沙窩,三年時光裡回民佔著上風。第二步,清朝公家從金積西南進兵,佔黃河東岸,在紅柳溝一帶擺戰場,由傳說中的魏花臉為將。魏花臉,也許就是清朝文牘中的魏光燾,老百姓都說他被回民軍打死在紅柳溝的山上。紅柳溝山樑上,魏營的土垣廢墟沿山迤邐,至今清晰可認。第三次,清軍從金積堡東北新界堡進攻,百姓們說,清軍用的是“機關炮彈”大約是左宗棠使用四百萬兩外債採辦的歐洲新式軍火之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