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對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三:本想當面請教幾個問題,但因服役的關係,時間上不允許,只好在信上請您解惑。一、在您作品中,常
覺您有份能知冥冥中要發生事情的能力,如《哭泣的駱駝》這篇,您知人即將死去。二、您在書上提到自己的一切是寫作的最好題材,請問人應清楚自己的過去及目前的情況才能寫作嗎?三、一幅畫常有多種不同看法與見解,請問這是股推動進步的力量嗎?四、一個沒有保存過去物品的人,能說他過去是沒痕跡嗎?五、你同意“入境隨俗”這句話嗎?能否處任何環境,就得做出合乎當時環境的舉止?張正上張正先生:我們在紙上做問答題,不必見面也是好的,現在就您的幾個問題,寫下答案。一、我在十三歲以前,的確能夠知道許多將要發生的事情,那種
應很明顯,例如說,在電話沒有響以前幾秒鐘便可以預知,所以慢慢走向電話,當它一響,我便接了,常常將對方嚇一跳。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便慢慢減少了。現在可以說是很“鈍”已經不靈了,一年中只有少數幾次,不經心的,會有這種預
,也不很多了。小時候的的心靈比較乾淨,沒有“知識障”也接近自然,才會有這種現象。二、有些作家,能力強,可以將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故事完善的表達出來。而我,是一個“非小說”的文字工作者,所以甚而不會用第三人稱“他”來寫作。我並不認為每個人必須清楚自己才寫作,以旁觀者的立場去寫作是很好的。可惜我沒有這種功力。三、一幅畫的本身原本就是一幅畫,但觀者不同,它便可以因此千變萬化,所謂“見山不是山”也。對於畫,我沒有想過它是不是“推動的力量”但我能欣賞許多好畫,非常沉醉,常常人入畫中不知歸,倒是要自己推動自己才捨得由那個境界中出來。好畫是把我推進去的,這種力量也可謂是一種動力吧。四、過去並不是有形的東西,也不必依靠有形的物體來緬懷提醒,過去是造成今
我們本身的必須過程,它存在我們生命中,是遺失不了的。收集東西不算收集過去的生命——由形而上學的觀點來說。五、我同意入境隨俗,但不忘我。我不同意你說的處任何環境就要做出合乎當時環境的舉止。如果我處身在一個大家都打麻將、
毒、搶劫、姦
的環境裡,我便不隨。以上是您的問題,我給做了答題,不知您滿意嗎?祝安康三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