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廈門是島。
廈門島很美很美。
廈門島的美麗舉世聞名。
中國以島為市的城市並不太多,最有名的也就是香港和廈門。香港的有名是因為它的繁華,廈門的有名則是因為它的美麗。海邊的城市多半美麗,如大連、青島、煙臺、珠海,廈門則似乎可以看作它們的一個代表。凡是初到廈門的人,幾乎無不驚歎她的美麗。這裡陽光燦爛,海人,好花常開,好景常在。128平方公里的一個小島,到處飛紅
翠、燕舞鶯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廈門人整個地就是生活在一個大花園和大公園裡,至少鼓
嶼必須整島地看作一個花園或一個公園,而廈門的那些學校,從廈門大學到雙十中學,也都是大小不等的公園和花園。即便在那個“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年代裡,全身披掛的廈門也仍不失其少女的嫵媚。詩人郭小川就曾這樣描述他對廈門的
受:“真像海底一般的奧秘啊,真像龍宮一般的晶瑩”
“真像山林一般的幽美啊,真像仙境一般的明靜”;“鳳凰木開花紅了一城,木棉樹開花紅了半空”
“榕樹好似長壽的老翁,木瓜有如多子的門庭”;“鷺江唱歌唱亮了漁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
“五老峰有大海的迴響,光巖有如鼓的
聲”詩人甚至稱頌廈門是“滿樹繁花、一街燈火、四海長風”有著“百樣仙姿、千般奇景、萬種柔情”(《廈門風姿》)。可以說,從那時起,廈門島的美麗,便聞名遐邇。
郭小川說這些話,是在37年前。他讚美的廈門,是作為“海防前線”的廈門,而不是作為“經濟特區”的廈門。將近40年過去了,廈門的變化,已非詩人當年所能想象。但不管怎麼變,廈門島美麗如故,溫馨如故,嫵媚如故,靈秀如故。豈止是“如故”而且“更上一層樓”今之廈門,不僅是走在改革開放前列的經濟特區,是外向型經濟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而且還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和“國家級環保城市”走在廈門島上,你會驚異其潔淨;深入廈門生活,你又會驚異其文明。的確,廈門不但美麗而且潔淨,不但潔淨而且文明。它的街道是潔淨的,看不到果皮紙屑;它的空氣是潔淨的,聞不到廢氣粉塵;它的聲音是潔淨的,聽不到噪音喧囂,也少有汙言穢語。一個北京的朋友在秋冬之際來到廈門,幾天住下來,竟發現襯衫的領子依然乾乾淨淨,覺得實在是不可思議。更讓許多外地人
到高興的是,廈門的窗口行業大多有著溫和的態度和良好的服務。你不會像在北京那樣
不好就被損挨訓,不必像在上海和廣州那樣擔心自己是外地人,也不用像在武漢那樣隨時準備吵架,因為
本就無架可吵。
所有這些,無疑都源自廈門人民的愛美之心。廈門人民是愛美的,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海上花園”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其心靈自然會變得美麗起來。因此,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廈門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風景港口城市”的奮鬥目標時,便得到了市民們的一致贊同。可以說“廈門必須建設得更美麗”已成為全體廈門人民的共識。
到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島城市去走走,當然會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但,要說清廈門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徵,就不那麼容易一、解讀廈門解讀廈門,的確比較困難。
廈門給人的第一印象和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美麗。但美麗似乎不好算作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徵。前已說過,海邊的城市多半美麗。美麗是這些城市的共
,而不是其中某一座城市的個
。況且,廈門的文化
格和文化特徵,也並不同於大連、青島、煙臺、珠海這些海濱城市。看來,美麗並非解讀廈門之門。
廈門也沒有多少歷史文化遺產。在這方面,它遠不如它的兩個近鄰泉州和漳州。泉州和漳州都是國務院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廈門卻不是。在歷史上,廈門原本是下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的。只是由於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廈門才異軍突起,後來居上。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使廈門和廣州、福州、寧波、上海一起,成為對外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949年後,打開了一百年的大門重新關閉。通商口岸變成了海防前線,連天炮火取代了過往帆牆。又過了30年,於戈化玉,刀劍鑄犁鋤,海防前線又變成了經濟特區。這些戲劇
的變化,使廈門聲譽鵲起,也給廈門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圖三十二)解讀廈門不易,解讀廈門人也難。同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相比,廈門人的文化
格和文化特徵可以說是很不明顯。一個上海人到了外地,往往會顯得十分“扎眼”;而一個北京人或廣州人到了外地,也比較容易被辨認出來。同樣,一個外地人到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也會有一種“異樣
”如果是到了上海,還會被上海人一眼就認出是“外地人”然而,一個外地人進了廈門,除標誌鮮明的“觀光客”外,大都很難被廈門人認出。我自己多次遇到廈門人試圖用閩南話與我
談的事,就是證明。同樣的,一個廈門人到了外地,也不會像上海人那樣“醒目”甚至還可能會
據他不那麼標準的普通話,而視之為“廣東人”當然,廈門人沒有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或廣東人那麼多,那麼有名,那麼被人瞭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廈門人的文化
格和文化特徵不那麼明顯,恐怕也是不爭之事實。
一個似乎可以用來作為證據的事實是:中國曆來就有不少描述各個地方人文化格和文化特徵的順口溜,比如“京(北京)油子,衛(天津)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無紹(紹興)不成衙,無寧(寧波)不成市,無微(徽州)不成鎮”;“山東出響馬,江南出才子,四川出神仙,紹興出師爺”等等,描述廈門人的卻似乎沒有。也許,我們只能從下面這句順口溜裡品出一點點滋味:“廣東人革命,福建人出錢;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不過,這裡說的是福建人,而不是廈門人。儘管廈門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說至多說出了福建人的共
,卻未能說出廈門人的個
。事實上,廈門人的文化
格和文化特徵究竟是什麼,只怕連廈門人自己也說不大清。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廈門人,保證連他自己也張口結舌,說不出個子醜寅卯、周吳鄭王來。
其實,就連“廈門人”這個說法都成問題。人們一般並不使用這個概念,而稱之為“閩南人”外地人這麼說,廈門人自己也這麼說。這固然是習慣所使然(廈門人原本是閩南人之一分子),但同時也說明廈門的城市人格和文化格還不那麼鮮明,廈門人還不像上海人那樣明顯地不同於江浙人,當然也就不大說得清說不清當然並不等於沒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況廈門的歷史再短,也短不過深圳;而廈門人與泉州人、漳州人的區別,也還是看得出的。事實上,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已使廈門明顯地不同於閩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廈門人與其他閩南人多有不同之處,只是少有人認真進行一番剖析研究罷總之,解讀廈門是多少有些麻煩的。所以,為了說清廈門的城市人格和廈門人的文化特徵,我們就只好拿北京、上海和廣州來做一個比較。
廈門多少有點像上海。
廈門與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說,它們都不是什麼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現代以來才興起的新型城市;它們都遠離中央政權,偏於東南一隅;它們都面對大海,被海風吹拂,海衝擊;它們也都在國內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較早地成為洋行職員和海外華僑的培養基地等等。上海和廈門,都是沒有多少傳統文化而更多現代文化,沒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來文化,沒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經濟文化(或消費文化)的地方。
因此,廈門人和上海人,至少有一點是相近的,即他們對待外來文化的心理比較平衡,對待國際社會的態度比較正常。比如說,在上海和廈門,就很少發生圍觀、尾隨外國人的現象。他們不會對外國人點頭哈,也不會吐唾沫扔石頭,既不稱他們為“蕃鬼”也不稱他們為“老外”又比如說,在上海音樂廳或鼓
嶼音樂廳演奏西洋音樂,觀眾一般都會遵守演出時不出入、演奏中不鼓掌之類的規矩,很少會發生讓音樂家們
到聽眾“太沒教養”的事。再比如說,無論上海人還是廈門人,西裝穿在身上,一般都會
到得體、自然“像那麼回事”不像某些地方人,西裝穿在身上,別人看著“不對頭”自己也覺得“
彆扭”當然,無論上海人還是廈門人,穿西裝的次數也會比內地人多得多,而他們吃西餐也像廣東人吃早茶一樣自然。他們好像生來就適應西餐的口味,從小就懂得西餐的禮儀,一般不會出洋相。所以這兩市的西餐店,總是生意興隆,而不會像成都那樣門可羅雀(成都人對川菜和火鍋的酷愛是壓倒一切的,不過近年來成都的兒童已開始對麥當勞和肯德基發生興趣)。甚至在重視子女教育,尤其是重視英語教育和鋼琴、小提琴的教育方面,廈門人與上海人也不乏共同之處。這恰恰都是兩地較多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的表現。
廈門和上海的關係也很密切。廈門人喜歡到上海購物(如果他們要到外地購物的話),上海人也喜歡到廈門旅遊(廈門的外地遊客以上海人居多)。廈門的孩子如果一定要到外地上學(多半不會),那麼,上海往往是他們首選的城市。凡此種種,除廈門上海兩地通較為便利外,文化上的接近,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你公然提出“廈門人像上海人”的看法,一定會遭到廈門人的斷然否定:“決不相同”
“本兩碼事”廈門人會如是說。隨便舉個例:你到廈門人家去做客,主人會熱情接待你,泡茶、遞煙、留飯,把自己的
讓給你睡,自己去睡地板。到上海人家裡做客,情況恐怕就會兩樣主人的態度多半會是“客氣而不熱情”而客人的
覺則多半會是“拘謹而又彆扭”餘秋雨在講到“上海朋友
不得”時,便特別指出這一點:“到他們家去住更是要命,既擁擠不堪又處處講究。這樣的朋友如何
得?”(《上海人》)楊東平則講了一個“不是笑話”的笑話:“上海人待人真熱情,快到吃飯的時候,他告訴你附近有一家價格便宜實惠的飯館。”(《城市季風》)僅此一條,你還敢說廈門人像上海人麼?
對於上海人的這種種說法無疑帶有外地人的文化偏見。不錯,上海人待人的確不像外地人要求的那樣“熱情”因為上海人講究“紳士風度”彬彬有禮的同時,便難免讓人覺得格格不入。此外,上海人的不輕易留客吃飯,也不一定就是“小氣”多半還有怕傳染疾病(上海人特別講究衛生)的原因在內。但這並不等於說上海人就不會款待朋友(我以為上海人的態度更符合“君子之淡如水”的
友之道),更不等於上海人待人不熱情。
當然這已是題外話。總之,廈門人和上海人,並不一樣,不好相提並論的。
廈門也有點像廣州。
廈門像廣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說,兩地都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廣州又更早),都與海外尤其是南洋關係密切,都有許多華僑在海外大展宏圖並回國回鄉捐資投資等等。甚至兩地的建築也不乏相同之處,比如廈門中山路、思明路一帶就和廣州一樣,也是“騎樓”式的建築。
在生活習慣方面,兩地相似之處也不少(比如兩地菜餚在口味上相對比較接近而大不同於內地,唯廣州菜更為緻講究),至少是都愛泡茶。所不同的,大約僅在於廣州人更愛出去喝茶(吃早茶或吃晚茶),而廈門人更愛在家裡泡茶(廈門街面上似少見茶館,近兩年才和國內其他城市一樣興起了茶藝館、紅茶坊)。茶是中國人的愛物,中國人少有不愛喝茶的,但把喝茶當作一件事來做的,大約只有廣州(或廣東)、廈門、成都幾個地方。廣州人雖非每天,但至少隔三差五就要去喝早茶的,成都則滿街都是茶館(與之相配套的則是公共廁所也比廈門多得多)。成都人愛泡茶館,原因之一,誠如餘秋雨所言,是成都文化積累豐富,話題甚多,無妨將歷史與種種小吃一併咀嚼,細細品嚐,然後用一杯又一杯的花茶衝下肚去。廈門沒有那麼多的歷史,沒有那麼多的話題,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茶館。真不知廈門人在泡茶時,都說些什麼。喝茶的方式,成都廈門兩地當然也迥異。成都人用帶蓋的碗,謂之“蓋碗茶”茶博士手提長嘴大銅壺,穿梭於茶客之間,不斷地添加滾水。茶客們則把這些滾燙的茶水連同各種街談巷議一齊
下去,時光也就這樣
水般地打發。廈門人則和廣州人一樣,茶杯比酒杯還小,倒茶的時間比喝茶的時間還多。他們實際上是把茶當作酒來品味,或者說,是把茶當作生活來品味的。廈門人和廣州人一樣,似乎更看重人情味極濃的世俗生活。所以他們寧願用小小的杯子一小口一小口地細細品嚐,而不願端起茶缸“牛飲”(圖三十三)的確,廈門和廣州,這兩個遠離京都的南國花城,其花香與茶香要遠比政治空氣來得濃烈。在廈門的街頭巷尾,你很難聽到北京街頭處處可聞的那麼多的小道消息。政治笑話和政治民謠。甚至哪怕軍事演習就發生在家門口,廈門人也很少會去議論它。
子照過,茶照泡,依然一派鳥語花香。不過,廣州人不談政治,是因為他們喜歡談錢;廈門人不談政治,卻似乎也並不談錢。他們喜歡談什麼這一點我還沒搞清楚。廈門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喜歡談的事情。
更何況,廣州人雖然似乎不那麼關心政治,但廣州畢竟與中國近現代的政治風雲關係密切瓜葛甚多。從戊戍變法到北伐戰爭,廣州在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上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廈門可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這樣重要的地位。
甚至即便是花與茶,廈門與廣州也不盡相同。比方說,廣州年年都有規模盛大的花市,廈門有麼?廣州處處都有人滿為患的茶樓,廈門有麼?一個花市,一座茶樓,就把同樣愛花愛茶的廣州人和廈門人區別開再說,廈門也沒有廣州那麼多的讓外地人讀不出音也不解其意的古怪漢字,沒有那麼多一半英語一半粵語的“中外合資”的名詞。在這方面,與廣州相比,廈門更像一個普普通通的內地城市。一個外地人來到廈門,不大會有到了廣州的那種怪異。
更重要的,也許還在於廈門沒有廣州的那種活力。如果說廣州的風格是“生猛鮮活”那麼,廈門的風格便是“不緊不慢”不要說帶動全省、影響全國,便是在閩南三角洲當“老大”前些年泉州漳州還不怎麼服氣。廈門的商場、市場更不能和廣州相比:品種少,規模小,缺少名牌。廈門叫得響的名牌產品據說只有一個“鼎爐牌六味地黃丸”可以拿出去送人的則只有一個“魚皮花生豆”再加“鼓嶼餡餅”真是說來讓人慚愧。比起廣州市場的琳琅滿目、品種齊全、質量優良、服務周到,廈門市場確實相形見細,比如買菜就遠不如廣州方便。廈門的菜市場,無論淨菜、半成品,還是代客加工,都不如廣州。廣州畢竟是一個最市場化的城市。在這方面,不是特區的廣州,反倒比廈門更像特區。
廈門和北京的差異,也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