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说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131-13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三次从巫县出兵,三次大败而归,不但未能取得一点战绩,反而白白损失了三万军,本就实力不算太强的大顺残部更是雪上加霜,全军已只剩下不足十万军,而老弱妇孺却高达十五万左右。好在南明并未食言,总能按时送来补给,不然这些人恐怕早已饿死大半。而驻守在四川的许立本就脾气火爆,那里肯吃这等大亏,派人连送三道急奏,向吴三桂请示,要求进攻巫山的大顺残军,以求彻底解决这股顽敌。吴三桂为确保安全。已从武昌返回襄,接到吴立地急奏,沉思不语,暗中思考当前局势。随着大军入关节节胜利,辽东各部也都有所调动。其中步兵五团中,祖大寿所率一团及部分水军驻扎在武昌、九江一带;二团在何可刚的率领下以营为单位,驻守在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吴三辅的三团、吴安的五团和新成立的六团远在台湾岛;而四团却在朝鲜。

骑兵各团也分散在各地,吴三桂的亲卫团自在跟在吴三桂身边;吴宇率领的骑兵一团和许有利率领的骑兵四团现在河南、湖广一带与南明相峙;祖泽远所率二团驻守在徐州,正在徐徐向南进,先锋部队已到达淮安、凤府;骑兵三团驻守四川;骑兵五团在阿桑团长的率领下守在南蒙。防止北蒙和西及其身后势力的攻击。海军则分散在沿诲各地。吴徽、祖泽沛、郑芝龙率领诲军一团、二团、五团留在台湾,三团、四团留守辽吴三桂左思右想之下,却实在是调不出一支人马来支援许立,想从辽东调后备军,可一时间远水难解近渴,最后吴三桂决定由自己亲自率近卫团支援许立争取一举剿灭大顺残军,为将来与南明开战铺平道路。十一月二十四,吴三桂率军从襄直奔四川,许立得知吴三桂率军亲自来援时。也是吃了一惊,率人出了朝天关来接吴三桂。两团除留守各处地兵马外,共计三万五干大军一路南下。径直杀向巫山。驻守在巫山地大顺残军因消息闭本不知吴三桂率军南下之事,不过这一切却难逃南明的哨探,而南明深知留着大顺军尚可牵制辽东,所以急忙派人来通知高桂英等人。

高桂英等大顺将领一听辽东竟敢率军南下。全军忿怒不已,大顺军能有今可以说全是拜辽东所赐,不久前李自成又被辽东军所害,遗体至今尚未取回,可以说是大顺军全军之辱。所以他们虽知辽东军厉害,却无人言退。全军发誓,定要将辽东军全部埋葬在莽莽大山之中。就在大顺军积极备战之时,辽东军已一路南下,过了保宁府,进入夔州境内,不过因有巫山相隔,想要抵达巫山县至少还有近十路程。高桂英为防止军中老弱妇孺无辜受害,正组织百姓撤往湖广兴山,只留下十万大军,与辽东军决一死战。可高桂英等大顺将领万万没有想到,正在他们组织百姓撤退之际,辽东军竟已到了他们的眼前。原来辽东军也知大顺虽然战败,甚至已经取消了国号,可实力却依旧不容小视,还有十万大军,几十万百姓。更何况巫山县四周都是高山峻岭,如果他们与自己在山中打击游击战,辽东军的骑兵在山中无法发挥出最大作用,就连火炮也无法显威,想要歼灭这些大顺残军可就难了。

所以吴三桂与许立商议后,便决定行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命三团副团长张晃率一营兵马打着两团旗号,广召当地百姓充入军中,慢慢向巫山县行进。此时四川百姓早已盼望着辽东军能够彻底消灭大顺残军,让自己能够安稳度,所以对辽东军的要求,不但没有任何抵抗情绪,反而积极配合。更有许多从巫县逃出的百姓主动找到吴三桂,为其指明了一条通往巫山县的小路,所以吴三桂和许立率领着其余大军从小路一直抵达了巫山县,大顺军却是毫不知情。吴三桂和许立及所率大军经过五奔迫,终于在十二月三‮夜午‬到达了巫县,只是这一路劳累,近三万大军也是疲惫不堪,就算大顺军丝毫没有防备,想要战胜他们们恐怕也只能是两败俱伤。吴三桂只得下令全军在山中暂歇一夜,第二天一早再发起总攻。不过两团随军炮兵却早已选好了位置,不顾劳累,连夜将全团几百门大小火炮安置妥当,只等明一早便要炮轰连营。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未等用过早饭,大部分辽东军便已整装待发,经过一夜的休整,这些辽东的狼群早已恢复了往地神彩,吴三桂知道这些将士求战心切,可大顺毕竟还有十万兵马,加上随军家属,共计二十余万人,而且这些大顺残军能在今时今依旧不离不弃,可以说是个个意志坚定,恐怕很难像往一般,刚一接战便投降于辽东军,要想将这些大顺残军全部歼灭恐怕非是一时之功,一旦打起来,下顿饭还不知要等到何时。吴三桂当即下令,全军先用过早饭,再发起总攻。

就在辽东军用早饭之际,巫山县内的大顺军民也开始活动起来,从得知辽东军南下的消息至今不过四五天功夫,全军十几万随军家属不过刚刚撤走三分之一,尚有十万百姓留在此地,高桂英也知形势越来越急,外一有什么意外,这些百姓不但毫无还手之力,反而会成为大军的拖累。所以她一大早便起来,召来小张侯和尚炯等人,命大家加紧组织百姓撤退,争取在这一两天之内便将所有百姓撤走,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下心来与辽东军在这巫山之中决一胜负。可她那里能想到近三万辽东铁骑早已埋伏在巫山县城周围,只等吴三桂一声令下,便会将这里变做血诲地狱。太渐渐升起,巫山县城及其周围燃起阵阵炊烟,大顺军及百姓打破了黎明的沉静,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就在这时,突然听到山林中传来低沉的号角声,开始只是西南方向,随后声音越来越大,眨眼间便已响便了巫山县四周。

正在城中休息的高桂英听到号角声先是一愣,还以为是自己手下那部分军卒正在集合,可随后却到不对,声音越来越大,已传遍了巫山县城的每个角落。高桂英叫来亲卫,刚想让其出去了解情况,却发现小张侯已经慌慌张张的冲进府门,见到正堂的高桂英。忙道:“夫人,不好了,不知是那部分人马埋伏在县城四周地山林中…”

“什么?不是咱们的人吹响的号角吗?”高桂英问道。

“不是,属下决没有命人吹响号角…”正在两人疑惑之时,突然听到一阵阵低沉的声音从远及近,响彻县城内外。高桂英和小张侯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一听这声音便知必是有大股骑兵集体冲锋的声音,可自己手下的将士经过几场大战后,早已没了战马,那里还有骑兵。不用问也知道。来人恐怕是敌非友。高桂英面一紧,急道:“快,快命人敲响警钟,集结人马,准备敌!”警钟刚刚响起,县城内外到处都是正待撤退的人群和维持秩序的军卒,听到警钟响起,又听到四周低沉马蹄声,知道有敌来袭。顿时人人惊惶失,四散而逃。未等高桂英集结起大军,辽东军布置在山上的火炮已率先开火。几百门火炮立于巫山县四周地高山之上,无数炮弹如同暴雨一般落在巫山县城内外,将正在向城中集结地大顺军卒炸得只知狼狈逃窜,那里还能集结到一起。

炮火轰轰响了一刻钟,城内外大顺军民死伤不计其数。高桂英在亲卫的保护下早已逃出临时院府。躲在一个僻静之处,总算逃过了这一劫。高桂英听到炮火已经弱了,忙叫亲卫出去传令各部出城敌。那知那亲卫出去不过片刻功夫,便又转了回来,后面竟跟着小张侯。高桂英大喝道:“我让你去传令,你怎么回来了?”未等那名亲卫出声。小张侯已抢道:“夫人,如今城中已做一团,那里还能找到各部将领?而炮火一停,想必辽东铁骑定会马上杀来,咱们如何抵挡?此时夫人安危才最为重要,军之中属下也难以照顾夫人,还请夫人趁敌军尚未杀来之际,快快撤走,臣愿率军掩护夫人!”高桂英一听不但不领情,反而怒道:“我的命重要,难道这城内外二十万军民的命便不重要吗?就算我能侥幸逃,可没有这些军民,我一人还能有何作用?不必多说,快快整军,我定要在此与辽东狗贼决一死战!”说罢,高桂英迈步就要走出去。小张侯扑通一声跪倒在高桂英面前,拉着高桂英的角,哭述道:“夫人!臣等死不足惜,可夫人却是我大顺的主心骨,若是夫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大顺上下必然散作一盘散沙,到那里,大顺恐怕就真的完了!再说前几已有几万百姓几干军卒撤往兴山,那里地势险要,尚可一守。何况咱们此时还是南明的忠贞营,只要向南明请援,想来南明定不会见死不救,只要他们派来援军,咱们就可保几分元气,总有一可东山再起!夫人,望您以大局为重,撤吧!”这时跟在高桂英身边的十几名亲卫也一齐跪倒在地,道:“夫人,为了我大顺地将来,为了我大顺百姓,撤吧!”高桂英也知小张侯所言句句在理,可现在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就在城外,自己如果就这样走了,那能对得起死去的丈夫?更何况大顺军仅剩地一点力量此时都在巫山县城内外,撤往兴山的大多只是普通百姓,就算自己能逃到兴山,若是南明援军不能及时派到,自己又凭什么来抵抗辽东军?到时还不是死路一条?正在高桂英心中难作决断之时,突听城外响起有若闷雷的马蹄声,并伴有呼喊声、响声,同时刚刚沉寂下来的火炮也再次响起,不过这次却只打城内,而放弃了城外,应该是怕误伤了城外的辽东铁骑。

“夫人,走吧!”小张侯再次声嘶力竭地喊道。说完见高桂英依旧不开口,而城外的喊杀声已是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小张侯猛的站起来,对十几名亲卫道:“你们保护夫人快走,我出城去阻拦敌军!”小张侯知道没有任何组织的大顺本无法给辽东军造成任何麻烦,只能像一群鸭子,被辽东这群恶狼赶得四散而逃,最后命丧敌手,为了能拖住辽东军,给夫人争取到时间,小张侯顾不得自己的安危,留在了巫山县城,与辽东军决一死战。

那几名亲卫也知道此时容不得半点犹豫,不顾高桂英的反对,拉起高夫人便走。

第一百三十三章城前战小张侯看着高夫人渐渐远去背影,虎目中再次闪现出泪花。小张侯自幼便在高夫人身边长大,早已将高夫人当作了自己的母亲,可今辽东几万大军就在城外,若是自己早有准备,凭着坚城和十万大军也许还有一战之力,可现在别说战斗,就是想要掩护高夫人逃命都难了。今一别,恐怕便是永别了。不过为了夫人能够安全撤退,小张侯死而无怨。他当即跨上战马,向城外冲去。当小张侯率领着几十名亲卫冲到城门时,却遇到了困难,此时城外的辽东军已经杀了上来,围着巫山县城不断斩杀着大顺军民,那些毫无准备的大顺军民为了保命只得向城中跑来,可城中却是炮声不断,清早还是好好的一座城池,此时已到处都是断壁残桓,城中的百姓只能向城外逃窜,以躲避这猛烈的炮火。如此以来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城中的百姓想要出去,巫山县仅有的四座城门那里容得下十几万人的拥挤,在城门附近早已是挤得水不通,别说是人,就是一只老鼠也挪不动一步。在这里挤死、踩死的百姓已是不计其数。

小张侯来到城门前的街上虽是大喝着:“让路!”可本无法通行。无奈之下,小张侯只得弃马来到城墙上,命人用一绳索将自己吊到城下。可这一折腾,又过了一刻钟,城外辽东军早已用他们犀利地火器和无敌的铁骑将城外本就无力抵抗的大顺军打得哭爹喊娘。死伤惨重。小张侯好不容易才收拢了一支仅有不到百人的兵马,将为首将领的战马要了过来,命这些人与自己的亲卫合兵一处,打起自己的将旗,绕城而走,四处收拢军。好在小张侯在大顺军中有一定的声望,而辽东军此来不过两万余人,面对二十万大顺军民,就算想要将他们杀绝也非一时之功,这才给了小张侯收拢敌军的机会。小半个时辰后。跟在小张侯身后的军卒已达万余人。虽然都是步兵,可也总算有了一战之力。此时城外地几万大顺军民或是投降、或是战死,剩下地都挤在城门口,恐惧的看着城外的辽东大军。

吴三桂见城外已没有了四散溃逃的大顺败军,也命部下集结起来,将整座巫山县城团团围住。而高桂英也早已在千余亲卫的护送下逃出重围,赶往兴山,会合那里的大顺军,同时派人向南明求救。小张侯看着不远处队列整齐、骑着高头大马、手执闪亮马刀的辽东大军。虽然明知不敌,可为了拖延时间,掩护高夫人撤退。他还是率领着万余残军打着旗号向了正步步向巫山县城进的辽东大军。待两军摆开阵形,在巫山县城下相遇时,整个战场上雀无声,吴三桂亲自率领着一万铁骑与小张侯阵前相对。小张侯虽然久闻辽东吴三桂的大名,可直至今才有机会一见。看到不过二十余岁地吴三桂。小张侯不慨万千。这个吴三桂看年纪与自己相仿,却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看自己,如今已是自身难保,可这一切又怨得了谁呢?再回头看看跟在自己身后的万余大顺军。面对人数与自己相同,可武器却要先进百倍的辽东铁骑,许多人已是面无人,‮腿双‬发软。

就在这时,吴三桂猛地拔出间宝刀,高高举过头顶,大喝道:“辽东铁骑…”身旁一万辽东骑兵同样拔出马刀,顿时万把银光闪闪的马刀在光下仿佛一片钢铁丛林。

“天下无敌!辽东铁骑,天下无敌!”声音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显雄壮。小张侯再回头看身后军卒,心中长叹一声,在辽东军如海般的齐声大吼中,这些本就已被吓破了胆的大顺残军更加不堪,竟然有人颤抖之中,连手中兵器也扔到了地上。小张侯知道,自己已是未战先败,若凭由辽东军再喊两声,恐怕不用辽东军杀上来,自己身后这些军卒就得逃走大半。不能再等下去了,小张侯拍马在阵前来回奔走,大喝一声:“先帝待我等不薄,却死于辽东狗贼手中,咱们岂能忘记先帝的血海深仇?如今辽东狗贼就在咱们眼前,此时不报此仇,更待何时!”说着,小张侯将手中宝剑指向辽东大军,叫道:“冲啊!杀啊!”万余大顺军虽然已两腿发软,可他们都是自陕西便跟随李自成闯天下,想起先帝对自己地百般恩情,顿时只觉得血气上涌,顺着小张侯宝剑所指,冲了上去。看着万余大军哄哄冲向辽东铁骑,小张侯虽然也知道,这些军就算冲上去也不过是白给罢了,可他也是无计可施,只希望这些人能多撑一会儿。吴三桂看着冲向自己的大顺,哈哈大笑,就算是当年最为锐的女真铁骑、蒙古铁骑也不是自己辽东大军的对手,更别说这些大顺军了。当下大手一挥,喝道:“全军随我敌!”说完一拍战马,已是率先向着大顺军冲了上来。

吴三桂身边的一万铁骑都是吴三桂的近卫团官兵,眼看军长已经冲了出去,生怕吴三桂在这战场上有失,忙拍马赶上,向大顺军。不过片刻功夫,两军便在巫山县城外地空地上相遇。步兵对骑兵本就不是敌手,更别说此时这些士气低沉的大顺军所要面对的却是这个时代最为勇猛的辽东铁骑,不过刚一接手,冲在最前面的大顺步兵便已如同稻草一般,被辽东铁骑这群死神不断收割着命。同时还有手雷不时在大顺军中爆炸,残肢断臂飞得到处都是,城前已是血成河,这更将大顺军的士气打到了最低点,开始他们还凭着一股血冲向辽东军,可不过一刻钟左右,大顺军已有两千余人死在辽东军手中。战场上剩下的大顺军到此时才知道,眼前这些人可不是什么天使,而是地狱来的恶魔,许多大顺军慌忙想要逃命,可此时两军着在一起,不但辽东军不会允许他们轻易撤出去,就连后面阵的小张侯也不会放过这些逃兵,负责督战的一千锐将手中长刀对准了这些败军。小张侯大喝一声:“只有战死的大顺军,没有后退的大顺军!

何况夫人刚走不远,你们若是如此败退,夫人岂不危险?为了保夫人安全,为了我大顺军的唯一希望,宁死不退!”本想后退的大顺军此时左右为难,进是死,退也是死,在听到小张侯的吼声后,他们终于下了决心,先有李自成对自己的大恩大德尚未有机会报答,此时夫人又有危险,自己若在此时当了逃兵,还是爷们吗?这些大顺军中大多参战无数,难免受伤。而在受伤之时,高夫人多次亲自为其包扎伤口,这些人本是穷苦百姓,而高夫人却是贵为皇后,能为自己包扎伤口,这是多大的荣耀?为了夫人,自己难道还珍惜一条烂命吗?

“宁死不退!”

“宁死不退!”一时间在大顺军各处都响起这种喊声,本已降到谷低的士气,竟奇迹的有所回升。许多大顺军不顾命,上了辽东军锋利的马刀,不求能一下杀死辽东骑兵,只求拖延其片刻,为其他战友争取机会。如此以来。辽东军地前进速度有所下降。不过这一切在辽东军的绝对实力面前,都不值一提。

一万辽东铁骑在屠杀了两千大顺军后,自己的伤亡却不过十几人而已,真正死于敌手的不过两三人,其余大多只是马失前蹄,马上骑兵被甩落马下,才受了些轻伤而已。这些不幸落马的骑兵很快便被战友救走,让那些不惜命将他们拉下马来的大顺军算是白白牺牲了。巫山县城外的战斗持继的大半个时辰,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辽东军大获全胜。不过自小张侯以下的万余大顺军竟没有一人投降。尽数战死沙场。巫山县城头上的大顺军民眼看着自己地亲人战死沙场。无不为之落泪,就连辽东军也不得不佩服这些大顺军坚定地信念和无畏的勇气。随着城外战斗渐渐落下帷幕,城中幸存的大顺军民看着城外三万辽东军再次将县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他们自知不是敌手,可让他们如此投降,却又如何对得起先帝李自成和夫人高桂英。一些大顺将领企图死守城池,可当城外辽东军将百余门火炮架起时,他们知道,就算自己不要命。死守在城中,一旦辽东军火炮响起,自己也只能是被炸为一摊泥。本无法给城外辽东军造成任何伤害。

这时吴三桂亲自在城下喊话道:“城中的百姓听着,我是辽东吴三桂,如今巫山县城已被我军团团围住,你们已是走投无路。并非我没有破城的本事,不信你们看看这些火炮。相信只要一轮火炮齐,你们这脆弱的城墙必将不保。只是念在尔等本也是普通百姓,只是受大明酷更迫,为了活命,才不得不造反,也是情有可原。因此我才网开一面。只要尔等肯打开城门,献城投降,我可保证不杀一人,尔等造反大罪也一笔勾消,同时将你等就地安置在四川境内,分予田地,保你等暖。”说到此处,吴三桂话锋一转,面一沉,接道:“如你等拒不投降,那就不要怪我无情!一旦城破,必将屠城!给你等一刻钟时间考虑,一刻钟后,我们便将攻城!”城中这些大顺军民,也不全是意志坚强之辈,听了吴三桂所言,心中也是犹豫不决,就在这大顺军民左右为难时,只听得东城门处有人大喊:“城门被人打开了!辽东军进城了,快跑吧!”原来东城下早有辽东密使暗自潜伏在那里,见周围百姓都已被城外辽东军吓破了胆,大多百姓有心投靠辽东,却又怕城上的大顺守军不顾情义将自己斩杀。为了配合城外大军攻城,这些穿着大顺军装的密使从人群中冲到门前,故意与那些负责守城的军卒争执起来,后面地百姓开始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见这些人在城下争吵几句,那些后来的大顺军突然拔出兵器挥向了守门的大顺军,就在城下军民目瞪口呆中,这十几名大顺军已将守在城门前地几名守军斩杀怠尽,随后这些人冲到城门前要打开城门。直到此时,后面的大顺军民才醒悟过来,原来这些人竟是要开门献城。一时间城门前的几万军民顿时作一团,有人想要上前制止,可其他百姓为了保命,虽不敢上前打开城门,背负投降的骂名,却也乐得见其他人打开城门,所以故意不肯让路,拖延时间。

很快城门便已被打开,那十几名开城门的大顺军卒立即向城外奔去,同时还大声叫道:“快出城投降吧,不然等辽东军杀进城来,必是死无葬身之地!”本来还有些犹豫地大顺军民一听此话,又看到已有人出城投降,生怕自己出的晚了,被杀进城的辽东军杀害,忙跟在后面一起涌出城门。守在东城门的正是许立,看到城门已被打开,无数大顺军民出城投降,当即命一营上前将这些降卒押到一边,他自己却率领着一营辽东铁骑从东城门杀入城中。听到东城门已经失守,辽东铁骑已经杀入城中的消息,其余三座城门的大顺军民这才慌了手脚,生怕辽东军反悔,先后打开城门向城外辽东军投降。再说高桂英在千余近卫地护送下,冲出辽东军的封锁,向东逃去,随行的还有无数从巫山县逃出来的大顺军民。一路上这些人不敢停下片刻,生怕辽东军从后面杀上来,直到逃入兴山城境内,高桂英才因战马累毙,不得不停下来稍歇片刻,不过他们却不必多作停留,当天夜里便再次赶路.一直上了茅庐山才终于算是到了安全的地方。

茅庐山地处湖广兴山境内,离兴山城大约70里路。这一带的地理形势十分险要,望不尽的千山万整,高峰天。往西去接连着巴蜀,往北去接连着郧襄地区。巫山山脉耸峙在西边,荆山山脉横贯在东边。住南去便是种归和香溪,濒临大江。这大江在这一段又叫作西陵峡。从茅庐山到西陵峡,道路险峻,林木茂密,易守难攻。从茅庐山往西北,群山重叠,接着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再往西北就是大巴山。

在茅庐山的最高处,有一片比较平坦的山坡,微微有点倾斜。这山坡有三里长,一里半宽。原来就有一座山寨,不知是哪个朝代前来逃避官府的民修筑的,后来荒废了,寨墙倒塌了,房屋变成了废墟。前段时间高桂英率军赶到巫山县时,便曾派人到湖广打探李自成的消息,同时也寻找可以立足的地方。而茅庐山因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便成了大顺军入湖广的最佳去处,高桂英特地派来几千军民来此驻守。只是没想到大军未等进入湖广,便先得到了李自成阵亡的消息,大顺军才在巫山县停了下来。今因辽东军来攻,不得不撤到此地。这几个月来,被派到此处的几干军民重新修复了寨墙,盖了一些房屋。山上有泉水,可以供几万人饮用。只是这里在军事上是个绝地。倘若被敌人截断了唯一一条下山地路,就得困死山上。这一点高桂英十分清楚,只是眼下自己除了此处四周都是辽东的大军,还能去那里?高桂英已经决心在此收拢残军,利用茅庐山的地形与辽东军周旋到底,只要南明能够及时派来援军,自己便还有救,大顺便还有一线希望。

原本荒芜的茅庐山顶,如今有了不少平房,也搭起了许多军帐。其中有一座比较高大的宅院。有围墙围绕。里边有一座三层高的鼓楼,因为高夫人在里边居住,人们按习惯称之为慈庆。由于从山上到山下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过于险峻,上下运东西很不方便,所以有大部分军民暂时安顿在山下边的九莲坪。凡是能够战斗的将士们都留在九莲坪和周围一些地方,把守险要。从九莲坪上来,大约十里地,沿山都是参天大树。在山顶不容易望清九莲坪的情况,但有时天气晴朗,从杜树地隙中也可望见九莲坪上人马如豆。隐隐约约有些灰地瓦房、褐的茅房、灰白的帐篷。在离慈庆前边不远处有一座简陋的石牌坊,上刻“贞义”二字。一则南明皇帝曾救封高夫人为“贞义夫人”另则将士们也认为这两个字最能写出高夫人为人的风骨。她有坚贞不屈的格,也有忠义的格,合到一起就是贞义。换别的字就不能包含这么具体贴切的内容。

自高桂英撤到此处已有三功夫,每天都会有大顺败军狼狈地逃到山上,尚炯也逃了回来。虽说增添了高桂英几分实力,可他也带回了许多不幸的消息。巫山县城失守,没来得及从城中逃出的军民已尽数被辽东俘虏,小张侯也不幸战死沙场。辽东军在攻下巫山县城后,已再次东进,着来是要彻底将自己歼灭在这茅庐山上。而派往南明地求援信使一直没有动静,也不知南明到底是何意思。如今在这茅庐山上原本的大顺军将领已所剩无几,而高级将领已是一人也没有了,大到排兵布阵,小到衣食住行,所有事情都得高桂英亲力亲为。而最今高桂英为难的却是粮草,当从巫山大败,本不曾带出任何东西,只有原本蓄在此处的一些粮草。可随着逃到此处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粮草恐怕已用不上一月,而此时又是冬天,让高桂英到那里去寻可供几万大军每消耗地粮草?高桂英自李自成战死后,便因急火攻心大病了一场,接下来的子里,也一直没有闲下来好好歇上一歇,身体已是一天不如一天。虽然有尚炯每为高桂英调理身子,可高桂英还是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每天早上醒来,照照镜子,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镜中的老夫人就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现在才不才四十岁左右,可却像个六十岁的花甲老人一般。高桂英撤到茅庐山不到半月,据手下来报,辽东大军已行至巴东,距兴山不过一路程,距茅庐山也不过两三,可南明却依旧没有消息,大顺军民已是人心慌慌,每都有人逃下山去,不知去向。就在高桂英愁容不展之际,突有一名哨兵奔上山来,见了高桂英已是喜得语无论次,嘴里只是反复的道:“丞相、丞相…”

“丞相?”高桂英不知何意,可如今大顺朝的两名丞相,左丞相徐就已投了辽东,右丞相牛金星早已随李自成战死在湖广,那里还有丞相。

过了好一会,来报信地哨兵才缓过气来,道:“启禀夫人,右丞相牛金星率兵马已来到山下!”高桂英一听,动的站了起来,道:“什么?你说什么?牛丞相回来了?他不是已战死在湖广了吗?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属下也不知道,不过确实是牛丞相回来了,跟他一同回来的还有几千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