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说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六章飞乘朔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i这年七月,击灭了临川王所率的梁军,解救了洛之危机的魏中山王元英,接受着民众和将兵的呼凯旋而来。接着,杨大限和邢峦也-一归来,魏之有力将帅们全都在洛聚集了。

魏的年轻新帝,姓名为元格,死后则被称为宣武帝。时年二十四岁。他除了不若亡父孝文帝那么英明之外,在国政上也欠缺意。看到他逃避现实之倾向,中山王尤痛心。

“中山,做得很好2你的武励近年来已无人能比.绝对不愧父祖之名了。朕对此扈到十分意,今后朝廷坯要大力仰仗你呢产形式上的说词之后,宣武帝赐了白银二万两给中山王。

在当时,魏的国富之丰不输于梁0国库中充了金银,都是在孝文帝的时代所立下的基础。除了整备洛大都、建立了数百座寺院之外,在北方征讨了柔然及突厥等骑马民族,在南方则与梁战。能够同时并行这些事情,可见魏的国家之当无可比拟。

而这样子的富裕,最主要是由与西方世界之易而来,西域诸国、波斯、天竺、大秦…丝绸之路虽然在汉、唐的时候最为著名,但即使在大分裂的时代,东西的和通商也是不绝。最有名的事件当为一名叫田弘的北朝将军之墓在后世被发现时,所挖掘出来的许多是大秦货币。

在对宣武帝表达谢恩之意之后,中山王又加了他想在十月发动大军征梁的请愿。宣武帝在一瞬间皱起了眉头,但立刻就消失了,淡淡地回答道:“可以啊!”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的兴趣并不在于战场,而是在于佛教。

于佛教的情况,魏并不会输于梁。关于国都洛的繁荣和佛教的隆盛,在(洛们蓝记》中有着详尽的记录。另外,北方的云岗、南方的龙门这两地的大石窟和寺院也广为人所知。

龙门的大石窟,是在孝文帝驾崩后,随着年轻的新帝即位时一起完工的。在魏景明元年,齐永元二年,也就是西元五*0年,为了孝文帝及其皇后,在这儿开凿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石窟。工程虽然一度中断,但随即又继续完成了。

在台阶下看着年轻宣武帝的表情变化,中山王不由再度到一阵心痛:“在景明元年、南朝发生齐梁革命的时候,如果能够发动大军南下的话,那不就能一口气将天下统一吗?”齐梁革命,也就是齐变为梁的王朝替。在齐之东昏侯萧宝卷的最后一年中,他和起兵的萧衍之间持续着战——、——、的确,如果在这时大军南下的话,也许确实能够将南朝灭亡也说不定。

宣武帝也读出了中山王的心情,他并不是那么地暗愚。他许诺了发八十万大军南下之事,这并不是因他有统一天下之大志,而是为了安抚中山王,他只是想避免与这名重臣之间的摩擦罢了。

中山王虽然在文化和艺术上也是造诣颇深的人物,但一定没有想到龙门的大石窟会留在一千五百年后成为地上贵重的文化遗产,他虽对宣武帝敷衍的态度到生气,但总比他回答“南征则否”要来得好。

中山王充力地展开了活动。军队的编成、战略的立案、补给的计划…,——全都在他的主导下实行。直到秋渐深,洛的街道上是飞舞的枯叶为止,中山工均与酒宴和美女无缘。一方面,人人虽然都对其一个人动员八十万大军的热情和能力叹,但位居宰相的任城工则一直紧皱眉头,因为这场对梁的战役,已成了中山王之所以为中山王而行的中山王之私战了!某一天,任城王在廷之内向中山王提出了忠告:“中山呀!南征虽然很直率,但北方也有敌人请!”任城工所指的。就是柔然和突厥等北方的骑马民族。他们从万里长城之北往南,觊觎着中国本土的富裕和领土。

魏本来也是北方的骑马民族进人中国本上所树立的王朝,只不过在高度文明的洗礼之下,已经完全地中国化了。现在的魏,对于北方等待机会侵人的骑马民族来说,已经是中国文明社会的防守之壁了!真可说是一种“历史的讽刺”为了北面的防守,沿着万里长城,魏一共建设了六个要都市,也就是所谓的“大或”:武川镇、怀朔镇、抚冥镇、柔玄镇、沃野镇和怀荒镇。各自配置了数万兵士,并将中国本土的人民和归顺的骑马民族集团地移民过去。这儿军事与行政的最高责任者称之为“都大将”

“都”指的就是“全部”和“总体”的意思。由这样的六镇所东西拉成的一线,就是魏的北方防卫线。

之前中山王曾担任过武川镇的都大将,他对北方的守卫自然不会毫无关心,然在这几年间,魏军已将柔然击破,加上柔然的王侯之间也有内纷,至少十年之内北方应不会有敌方来犯才是。中山王认为这正是魏全力对梁用兵的无二机会。

后来,被称为“六镇之”的大叛,将魏之全土完全卷人,几乎快到使国家崩坏的境界。只不过,那时候中山王早已不在世间了。

离开廷后,中山王策马前往自己的宅中的残暑已不在,凉风吹得脸上和心中均十分愉快。中山王因不的语言而转头,那是来自遥远西方的异国之人,大家谈笑着离去,这在洛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关于洛成为魏之国都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一些记载——本来魏的国都是在平城,也就是后世的山西省大同市。这儿古来就是防御北方骑马民族侵人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汉高祖刘邦曾经率军亲征来到此地,但却被冒顿单于所领的四十万匈奴骑兵所包围,最后仅能得保生命逃离。

魏将中国北半部统一之后,在明元帝太常六年(西元四二一年)将此地建设成一个城壁周围三十里的广大都城。以后,这儿就一直是以政治、军事、佛教文化、和北边及西方易的中心地而繁荣。

可是,孝文帝却对这样的平城不。这儿虽是要害之地,也是传统的京城,但当魏的领土拓展直至黄河以南之际。平城的位置就嫌过于偏北了!若是考虑到将来的天下统一的话,就最好是把国都南迁。

“迁到洛去吧!”孝文帝下了这样的决断。可是,就算是皇帝的决断,也不能够立刻就实行呀!北方骑马民族出身的贵族和重臣们,尽皆足于平城的生活,如果要他们一下就迁都洛的话,是一定会遭到反对的,处理得不好的话,还可能会引发武力反抗的!

于是孝文帝和心腹任城王元迅展开的绵密的讨论,决定带领二十万军队亲征南朝。在作了如此宣言之后,不只是军队,他连文官、女、宦官等都一起带了南下。他们花了三十天的时间到达洛,在休养之后,他穿了甲胄爬上马匹,告诉廷臣们准备再度南下。

廷臣们都在孝文帝的马前平伏道:“臣等有话向圣上请奏,目前希望南征的就只有圣上一人,动无用之兵以招天下之并非圣王之道,还请圣上能够三思!”

“联想统一天下,让万民能够过着和平的生活,不要阻拦我!”当孝文帝要再策马前进时,任城王也在马前平伏了下去:“臣也请求圣上三思,希望能够英断停止南征广“是吗?如果连任城都这么说的话,那就暂时中止南征,再看看状况好了。”廷臣们不响起了一阵呼。但孝文帝却故意提高了声音:“可是也不能这么容易地就回去平城,为了安定黄河以南的领土,朕就先在洛停留一段时间好了,这样可以喝了’廷臣们虽然到茫然,想要再劝阻皇帝,但是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全员就这样子被留在洛,朝廷也随之在洛开始运作,这是魏太和十七年(西元四九四年)的事情。而平城的政府机构全部移动完毕,完全迁都成功,则是在两年后的事。

于是洛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为建康之外地上少数的大都会。走在洛的街道上,除了有汉人和北方出身的骑马民族之外,从西方而来的红碧眼的异国人也所在多有,连僧侣和尼姑都不少。而从西边的城门见到商队人城、骆驼队列的那种铃声,则是梁都建康所听不到的。

“这个洛已成为天下之京了!”由于这儿和建康不同的干燥空气,使得落的颜更浓,在深红、金黄、和紫织的光影中,中山王缓缓地策马前进着。

九月,平南将军杨大眼又再被任命为平东将军;而开国公萧宝寅则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这些就是为了南征而定的人事体制了。ii天监五年十月。

冬天已经开始。从遥远北方高原所发的风,很快地就赶过了万里的旷野,越过淮河一路吹到钟离城中。

钟高是梁的北徐州政厅所在,也是勇将昌义之率三千兵力镇守淮河南岸之所在。自洛口三十万梁军惨败以来,好不容易拣回一条命的昌义之就养成了一不欠,立于城壁之上眺望淮河北岸的习惯。他深信着总有一天淮河的北岸会林立起魏军的军旗,以一百二十年来仅见的大军展开渡河攻击的。

这一天,吹起的朔风强劲,连城壁上飘拂着的军旗看来都很冷似的。灰云遮天,淮河的水泛着钝样的光辉,让看的人心情都会不好起来。淮河的两岸如要再重染绿的话,大概都要再等半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