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公报》再次被迫停刊后,周公馆来了两个外国人。
一个叫白修德,美国《时代》周刊特派记者。另一个叫哈里森·福尔曼,英国《泰晤士报》特派记者(摄影)。
“周先生你好!”白修德的中文很标准,福尔曼则说得有些蹩脚。
周赫煊同他们分别握手,说道:“两位找我有什么事吗?”白修德说:“《大公报》被迫停刊,让重庆的西方记者如芒在背,现在已经没有报纸敢报道河南灾荒了。我和哈里森准备前往河南实地调查,听说《大公报》记者已经有了许多一手资料,所以想借来观阅做准备。”周赫煊回到书房,拿来一沓文字资料说:“这些是采访稿的影印件,照片需要去《大公报》报社提取。”
“多谢。”白修德把影印件小心收好。
周赫煊道:“是我该谢你们才对,希望两位能真实的报道灾情。”
“一定,”白修德没有再提河南灾荒的事,而是聊起了闲话,“周先生,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听导师提起你。导师说,你是他所见过的最清醒的中国人,他和你的总是那么愉快。”周赫煊笑问:“你的导师是谁?”
“费正清先生。”白修德道。
“哈哈,原来是老费。他在清华教书时就非常严厉,你在他手底下没少吃苦头吧?”周赫煊大笑。
白修德颇为自豪地说:“当然吃了苦头。导师认为汉语太难,害怕学生费
力,所以提出了‘本科生不适宜学汉语’的不成文规定。当时学习汉语的本科生只有两个,导师总把试卷出得很难,试图让我们打退堂鼓。于是另一位同学放弃了,而我则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个学习中文并通过了考试的本科生。”
“看来你语言天赋不错。”周赫煊说。
白修德道:“在学习汉语之前,我就已经掌握了希伯来语、拉丁语、德语、法语和意第绪语。我第一次对汉语兴趣,是在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里,看到墙上那些汉语书法作品。那太美了,已经
离了文字的范畴,每个
笔字都是
妙的艺术品。对了,周先生,在我离开重庆之前,能向你讨要一副书法作品吗?”
“当然。”周赫煊经常向别人求字,找他求字的还真不多。
周赫煊写了一道“友谊长存”的短幅,落款用印,白修德拿去装裱之后便出发前往河南。
第1025章【人市】周赫煊这次是跟老蒋较上劲了,在《大公报》被停刊后,他直接亲自写文章送到《非攻》杂志社。
《非攻》的总编已经换了好几个,现任总编不是别人,正是大作家巴金。
在抗战爆发后,巴金曾担任《救亡报》编委,结果去年初被国府勒令停刊。同时他还与茅盾一起主编《烽火》(原名《呐喊》),这本杂志在抗战初期影响极大。但因战争影响,《烽火》总部从上海搬到广州、再搬到香港,又因香港沦陷而被迫停刊。
巴金此后奔波于西南各地,专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非攻》总编去年因病离职,周赫煊便写信请来巴金继任。在巴金的手里,《非攻》开始刊载许多左派作家的文章,其中包括茅盾、郭沫若、郁达夫、杨朔等人,各种挑战老蒋的忍耐极限。
说实话,《非攻》已经距离停刊不远了。
“李总编,这里有一篇周先生亲自写的文章。”骆宾基敲门进入总编室。
骆宾基的真实身份是地下,但因战
影响,他已经和
组织失去联系两年之久,此后便一直辗转各地从事文学创作。即便来了重庆,骆宾基也无法重新接触到
组织,可见共
的保密工作有多么严格。
骆宾基是被巴金招进《非攻》杂志的,现任小说版面的责编。
巴金笑道:“周先生可好久没给《非攻》投稿了,快拿给我看看。”
“这是一部中篇小说,看得我骨悚然、背心发凉。”骆宾基说。
“又是《神女》那种现实魔幻主义?”巴金问。
骆宾基摇头道:“纪实的。”巴金翻开稿子一看,小说名为《人市》。
主人公一家是拥有30亩旱地的富农,自耕自足,农忙时也会雇佣长工帮忙。
小说开篇,便是男女主角在抱怨收成不好,接着便来了一帮征购队伍。六个人,三匹骡子,住在主角家里坐催,顿顿须吃白面蛋,连主角夫妇的口粮都被拿去喂骡子了。
由于去年的征购任务,已经掏空了主角家的存粮,今年又连续遭遇旱灾和蝗灾,本无法完成县府定下的征购额。
无奈之下,主角只能去邻乡的岳父家借粮。结果到地方才发现,岳父已经卖了耕牛和部分土地,买来粮食勉强凑足数额才把征粮人员打发走。但岳父家却没有口粮了,米铺因粮价太低每限售,黑市又米价太高买不起。
身为小地主的岳父,竟因无米下锅,举家上吊自杀了。
主角将岳父一家草草埋葬,回去便联系大地主,卖地买粮足了征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