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丁玲恍然,赞道:“周先生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一语道破教育本质。就像先生说的那样,受传统封建教育影响的老派文人,往往思想陈腐守旧。而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却眼界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这跟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周赫煊解释道:“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的反映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家的心灵世界,就要靠教育来养成。我们这一代人,不管你承认与否,都受到很多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是你怎么都无法丢掉的,必然会在作品中出来。”胡也频说:“我们可以努力摆
,弃旧扬新!”
“为什么要摆?”周赫煊笑道,“旧文化不一定都是糟粕,《小说月报》还在整理国故呢。仁义礼智信,这些需要丢掉吗?《周易》中的天地人和思想,甚至都融入牌九、麻将了。我们平时用的筷子,也讲究天人合一,难道大家都舍弃了去用西餐刀叉?”丁玲急道:“周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周赫煊道:“我想说的是,中国作家写小说的
基在汉字,每个汉字都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学形式上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但文化内核为什么不能保持民族
呢?中国有太多的创作题材,那是一个大宝库,随便翻出来都能推陈出新。”丁玲和胡也频还在思索,沈从文却突然高兴大叫:“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了?”胡也频问。
沈从文举一反三道:“周先生的意思是说,文学具有民族,思想上要进步,但表现形式却可以循旧。我们从小所接触传统文化,是完全可以拿来用的,包括那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也方便读者接受。我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了,我从小生长于湘西,那里才是我的
神家园。我为什么要模仿别人?我可以写自己
悉的故事啊!”好嘛,这悟
,周赫煊彻底服了。
难怪沈从文这个兵痞混混,只在北大旁听几天课,就能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
胡也频和丁玲夫妇,虽然没有被周赫煊这番理论说服,但也觉得很有道理,现在行的“乡土文学”,不就植
于传统文化土壤吗?
“我那本《神女》,其实就是借助中国传统鬼神之说,构筑出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它魔幻而又现实,我把它叫做魔幻现实主义,”周赫煊不无自嘲的哈哈笑道,“这也算开宗立派了吧。”
“魔幻现实主义,很有意思的名字。”丁玲不莞尔。
周赫煊又问起三人的近况,在得知他们专职创作后,立即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去天津帮忙办报纸。
丁玲和胡也频婉言拒绝,二人有很多朋友都在北平,暂时没有去天津的打算。沈从文却说要考虑考虑,他想跟着周赫煊多学些东西,同时也想找个正经稳定的工作。……第100章【副刊就绪】天津,四合院。
沈从文昨晚写稿到半夜,糊糊间,隐约听到有人在院子里喊:“子沅兄,从文兄,出门上班啰!”
“来了,来了!”沈从文翻身爬起,慌慌忙忙地来到院中洗漱。
李寿民也不着急,耐心在旁等待,抬头欣赏树枝间跳跃鸣叫的鸟儿。
又过了好几分钟,朱湘才打着哈欠现身,睡眼蒙地说:“才几点钟啊,你们起得也太早了。”李寿民笑道:“这边离报馆有点远,早些起
才不会迟到。”沈从文是随周赫煊来天津的,跟朱湘合租在李寿民对院。大家都是单身汉,昨天还相邀出去喝酒,一顿饭下来便成为好朋友。
李寿民豪沉稳,朱湘愤青随
,沈从文谦虚温和,三人的
格各不相同。平时聊天,都是李寿民和朱湘高谈阔论,沈从文坐在旁边偶尔补上一句,然后引起哈哈大笑。
来到胡同口,沈从文主动跑去买早餐,顺便把朱湘那份也带上。
“谢了!”朱湘不知道啥叫客气,接过来就吃,本不提钱的事。在他看来,朋友之间不必计较那么许多,改天换他请客就是。
众人乘电车来到东城,然后又步行前往租界,走了半个小时才抵达报馆。
《大众》作为《大公报》副刊,办公地点紧挨着。由周赫煊任主编兼小说版责编,李寿民担任戏曲版、生活版编辑,沈从文担任杂文版、妇女版编辑,朱湘担任诗歌版、评论版编辑,另外还有何云峰负责校对工作。
大家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各自审阅编辑稿件,他们的格也导致工作方式的不同。
李寿民喜靠在椅子上看稿,读到
彩处不由拍大腿赞叹,遇到不合格的稿件直接扔到一边。
沈从文却正襟危坐,一边审稿一边做标记。只要不是烂到极点的稿子,他都会反复耐心修改,所以他的编稿速度最慢。
“写的都是什么啊?狗不通!”朱湘把稿子随手
扔,一脸不屑。他的阅稿速度倒是快,可惜快到中午了,稿件数量都还不够。
朱湘乃“清华四子”之一,才华横溢,极其自负,所以对文章尤为挑剔。挑到最后他干脆自己动笔写,轻轻松松一挥而就,终于把稿件数给补齐。
下午的时候,他们的稿件全部送到总编室,由周赫煊整体把关,不合要求的打回去重来。
就在周赫煊审稿之时,孟小冬突然敲门而入。
“小冬,你怎么来了?”周赫煊惊讶道。
“我经常在天津、北平来回跑啊,”孟小冬笑着拿出一张稿纸,“上次你不是说,让我有空也写点戏评,拿到《大众》副刊投稿吗?我试着写了一篇,就是不知道能否合格,周大哥你帮我看一下。”周赫煊接过来看了看标题,名字叫《谭派老生之我见》,内容是孟小冬最近半年来的学艺心得。谈不上什么文笔,言辞简单直接,不过字迹娟秀,孟小冬那钢笔字可比周赫煊漂亮得多。
“写得很好,可以发表。”周赫煊肯定道。
“真的?”孟小冬大喜,眼睛笑成两湾月牙。她一直觉得写文章是很高雅的事,只有读书人写的东西才能印成铅字。
周赫煊鼓励说:“以后继续努力,你不仅是京剧名角,还能成为戏曲理论大师。”孟小冬羞涩道:“周大哥你说笑了,我就一小戏子,哪里是什么大师。”
“女人也可以做大师啊,你行的。”周赫煊说。
“嘻嘻,那我可真信了,”孟小冬颇为喜悦,又拿出一张戏票说,“周大哥,这个月旧历十五我正式复出登台,地点就在新明大戏院。你如果有空的话,希望能来捧场。”周赫煊收起戏票道:“我一定去。”孟小冬起身说:“那我先走了,寿民兄那里也要去送一张。”
“一起去吧,正好我稿子也编完了。”周赫煊道。
两人结伴走出办公室,周赫煊把稿件给校对人员,晚上就能付梓印刷,明天早晨派送到各大发行点。
李寿民收拾东西正准备下班,见孟小冬过来,当即调侃道:“小冬,又来看你周大哥啊?”孟小冬在周赫煊面前表现得小女儿态,但与李寿民相处却落落大方,而且开得起玩笑,她拿出戏票说:“寿民兄,我的复出首演,你可一定要来捧场。”
“当然要去,哈哈。”李寿民大笑。
这边正聊得热闹,沈从文和朱湘也过来了。他们不认识孟小冬,乍见美女,都有些放不开。
李寿民介绍说:“子沅、从文,这位是孟小冬先生,京剧名角。”孟小冬拱手抱拳道:“称先生不敢当,小女子孟小冬,见过二位哥哥。”沈从文和朱湘也连忙自我介绍,等孟小冬也给他们发了戏票,周赫煊说:“先去吃饭吧,我请客。”
“我来找地方!”李寿民连忙说。他没别的好,除了看戏外,就是喜
美食,天津的许多饭馆李寿民都吃遍了。
众人坐着黄包车出发,在经过一条租界街道时,突然面驶来好几辆轿车。
李寿民透过车窗,看清里面坐着的人,惊讶道:“褚玉璞!他不是在南边打仗吗?”何止褚玉璞,周赫煊还看到张宗昌和杨宇霆,这些军阀聚在一起,肯定又有大事件要发生了。
其实也没啥大事情,张作霖正在召集北洋各派势力,商讨联合对付北伐军和冯玉祥。如今大大小小的军阀们云集天津,包括孙传芳、阎锡山等人都来了,唯独缺了吴佩孚。
这次军阀聚会相当于会盟,十五个省联合组建安国军,由张作霖担任安国军总司令。
张作霖此时形式上已统一北洋军阀,各方大帅都甘愿听他指挥,只剩个吴佩孚还死不就范。他下月初正式就任安国军总司令时,甚至穿着大礼服跪拜祭天,未尝没有学袁世凯称帝的意思。
当然,张作霖不敢真的称帝,只能通过祭天过过干瘾。
周赫煊对此毫无兴趣,他只关心自己的报纸销量。明天《大众》副刊就要发创刊号了,小说版连载有《神雕侠侣》,应该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吧。
第101章【郑证因】天津西沽,这里也是混混聚居地。
郑家大楼后的一片空地上,有个汉子耍着九环大刀。刀身长达一米三,重足二十斤,却被他舞得虎虎生风,铁环撞击着刀背铛铛作响,隔得近了甚至能受到气劲
动。
蓦地,汉子收刀而立,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好刀法!”
“郑二哥,再来一个。”
“我要看太极拳!”
“……”围观的闲汉和混混们咋呼起哄,那汉子却笑道:“都散了,都散了,想看太极拳的改天再来。”舞刀汉子名叫郑汝霈,西沽郑氏族人。
郑家在乾隆年间便是西沽望族,主要经营木材生意,附近好大一片地都为郑家所有。但到了民国年间,郑氏逐渐衰落,家族财产悉数转手于他人,只剩下郑家大楼还屹立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