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于佩琛低头不说话,她看不起自己的父亲,更不可能听父亲的劝告。
于佩琛的祖父叫于式枚,同治年间的科举榜眼,出任的第一个官职就是广东学台,相当于广东教育厅长,力主废科举、办学校,属于晚清时的洋务派,还给李鸿章当了十多年幕僚,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于佩琛的外公也是个名人,叫岑煊。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唯一带着2000人前来救驾的岑
煊,其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当时和袁世凯并称为“南岑北袁”。
如此显赫的家世,已经被于佩琛的父亲败光了。
直到现在为止,于佩琛的父亲都没有正当职业,整天想着如何变卖家产。
就在前几年,于家的房产、古董、字画被变卖殆尽,居然连于佩琛四姐妹的学费都无法筹措。于佩琛只好在北师大对门的厂甸摆摊,给人代写书信和对联,以此来维持自己和三个妹妹的学费。
这两年家里的生活愈发困难,于佩琛的母亲,被迫带着几个弟弟妹妹搬去上海的外公家,而于佩琛自己则住在北师大的学生宿舍。
如此不着调的父亲,于佩琛怎么可能听他的话?
这不,于父没说几句,就潇洒地准备走人:“既然你没事,那为父就先走了,朋友还等着我打麻将呢。”于佩琛翻了翻白眼,懒得说话。
等于父离开,姓张的中年掏出十几块大洋说:“小于,这些钱你拿着,先找个地方住下。被北师大开除了不要紧,明年重新考个好大学。”
“张叔叔,我不想读书了,我要工作。”于佩琛目光坚定道,她已经读了三年大学,实在不愿再重新来过。
中年人想了想,说道:“我跟《大公报》的胡政之有些情,不如你去天津工作吧。”于佩琛点头道:“谢谢张叔叔,我父亲那边,就拜托你了。”中年人苦笑道:“老大人对我有恩,你就算不说,我也会帮忙的,总不可能看着你爸饿死。”当天下午,于佩琛就买了前往天津的火车票,准备前往《大公报》做编辑。她虽然还没大学毕业,但自身能力非常优秀,甚至被选为学生代表出席太平洋学术会议。
火车之上,于佩琛神恍惚地坐下,只听身边的几个乘客说道——“周先生的小说真是绝了,又是一本惊世大作!”
“可不是?才连载2万多字,就已经勾画出世百态。”
“上次《泰坦尼克号》出版的时候,还有人说周先生江郎才尽,只会写一些情情的消遣小说,这下他们该闭嘴了吧。”
“不止是小说,那本《非攻》杂志才编得好。若不是看了这本杂志,我都不知道东北还有那么多的无名抗英雄。”
“是啊,你们看看这篇文章!2月8号,陈东山、张禹亭和刘万奎三位英雄,率领2100多名义勇军,接连攻克寇占领的密山县城和平
镇,并多次击退
伪军的进攻。还有3月1号,高玉山英雄率领3000救国军战士,攻克虎林县城。5月25号,高玉山又率部攻占饶河县城,把虎林、饶河、抚远三县连成一片。听说虎林县现在都被高玉山英雄占着,四个月内击退
伪军的十多次进攻,
本鬼子正在调集关东军主力。”
“高玉山真是好汉子!率领义军收复并坚守虎林县城4个多月,这得多艰难啊。现在关东军主力都被调去攻打他,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只要人人都站出来反抗,肯定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于佩琛被他们的谈话内容所引,忍不住问道:“你们在说什么杂志?”
“《非攻》啊,周先生亲自创办的抗杂志!”一个乘客拿起手中的《非攻》说道。
于佩琛问道:“我可以借来看看吗?”那乘客笑道:“拿去看吧,反正我已经看完了,不过下车之前记得还给我。”
“谢谢。”于佩琛连忙接过。
这本杂志的封面是深红的,红得发黑,犹如渐渐凝固的鲜血。封面右上角是两个小篆字体的“非攻”,旁边写着两行小字:“和平无法靠施舍获得,和平应该由我们主动争取。”于佩琛翻开扉页,等她读完周赫煊亲自写的卷首语,终于完全明白这本杂志的宗旨。
正文内容的第一部分是国际时政,详细描述了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以及年初柏林的十万人反纳粹游行活动,还有震惊世界的德国国会纵火案。接着周赫煊亲自撰写评论,预测希特勒的国内国际政策,并指出希特勒的法西斯扩张野心。
第二部分是本国情介绍,这些内容都是在
留学生提供的。详细描述了
本遭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出现大量的“无少女村”,而
本整个社会都在叫嚣侵略中国。
第三部分就是东北的情况,既描述了东北人民的惨状,也报道了东北抗武装的英勇事迹,同时揭
关东军和伪
政府的残酷统治。比如29军大刀队给
军造成巨大伤亡后,
军立即在喜峰口附近制造大屠杀,肆意杀戮周边村镇的老百姓。
第四部分是理论时评,周赫煊详细介绍了法西斯、纳粹和军国主义等名词,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法西斯对全世界的威胁。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文学版块了,除了周赫煊的《黑土》以外,还有三个短篇故事,都是描写东北人民的现实惨状。
于佩琛还没来得及把杂志看完,火车便已经到了天津。她下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把《非攻》买来,蹲在路边上认认真真阅读全本杂志。
“这本杂志太好了!”于佩琛动地想。
她本来对欧洲和本的情况毫无所知,但看完杂志后,对世界局势的认知一下子清晰起来。特别是东北那边,原来一直有着无数的民间抗
英雄,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抵抗。
还有本,这个所谓的远东列强,其国内人民的生活居然如此水深火热。他们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所以才迫不及待地侵略中国,想要
中国人民的血来走出困境。
这是一本让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杂志!
于佩琛小心翼翼地把杂志收好,走着走着又拿出来翻开,一边走路一边重新阅读《黑土》。她特别喜这部小说,那种对现实和人
的刻画,让她
到不寒而栗,但同时又异常愤慨。
带着叔叔的亲笔信,于佩琛来到《大公报》的报馆总部。她走进报社大楼里面,突然看到两个门牌,一个门牌写着“《大众》副刊编辑部”,另一个门牌写着“《非攻》杂志编辑部”。
原本想要应聘《大公报》编辑的于佩琛,突然转身走进《非攻》杂志编辑部,问道:“你们这里还需要编辑吗?”第543章【成功与麻烦】无论是《非攻》杂志,还是小说《黑土》,都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杂志走的是《大公报》的发行渠道,半个月销量就达到8000份。不是不能卖得更多,而是《非攻》的创刊号只印了8000本,以至于搞得一书难求。
这就导致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学校的校办刊物,纷纷转载《非攻》杂志的文章。那些买不到《非攻》的读者,转而跑去购买各种山寨读物。
八十年以后,大陆旧书收藏市场把《非攻》创刊号炒到5万一本。因为存世量太稀少了,而且收藏纪念价值极高——不管是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
《非攻》属于月刊,在发行第二期的时候,印刷量直接提升到3万本,结果依旧在半个月内售罄。
整个出版界都为之侧目,如今每期销量数万份的杂志不是没有,就连销量过10万的都有好几本。但如此受的新办刊物,那还真没见过,创刊第二期就轻松卖了3万份啊!
《非攻》之所以如此受,并非仅仅因为周赫煊的名气,以及《黑土》的故事
彩。更因为这本杂志旗帜宣明的主张抗战,而且有许多介绍
本的内容。
如今大部分国人,都对本的具体情况两眼一抹黑。当国家遭受
本侵略后,他们迫切的想要了解敌人,《非攻》填补了这个需求空白。
历史上,留学生自发创办的《留东学报》,由于专门介绍各种
本相关情况,居然就能在国内卖出接近两万份的销量。要知道,这份《留东学报》是在东京半地下发行的刊物,飘扬过海的都能在中国卖出每期一万多份,可想而知中国读者有多想了解
本。
《申报》的老板史量才对《非攻》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此刊为国民提供了知悉敌人的窗口,是国者必读之刊物。”史量才这番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非攻》杂志每期发行出刊的时候,都会引起广大
国者的抢购,颇有些不读《非攻》就不配做中国人的意味。
而《非攻》报道的几个东北民间抗将领,也成为广大老百姓所
知的英雄。
特别是武力收复虎林县城,并坚守县城四个多月,如今还在跟伪军打仗的高玉山,其名气直追民族英雄马占山。
然后高玉山就悲剧了,关东军甚至调动飞机来轰炸。本来在历史上,他能死守虎林县城五个多月,却因为《非攻》的报道文章,惹来关东军的疯狂进攻,比历史上提前一个月弃城而逃。……上海。
鲁迅云吐雾的
着烟,仔细阅读着《非攻》的每一篇文章。他特别喜
看关于国外的内容,由于信息传递方式落后,这个年代非常缺乏了解国外的渠道。
而《非攻》的各种国外消息,来自于各国留学生的投稿,还附带有周赫煊的分析和评论。鲁迅每次看这些文章,都有一种眼界大开的觉,他是把杂志当成国际报纸来读。
认真地把杂志读完,鲁迅提笔写下对《黑土》的看法:“《黑土》这部小说已经连载两期,五万字左右的内容。就目前来看,作者是想写一个大部作品。他以旁观者的冷漠眼光,来审视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喜怒哀乐。他要借这部小说,讲世情、讲时代、讲国运、讲美丑、讲恩仇、讲历史变迁。钟家的遭难与发迹,是一个畸形社会的缩影;关家的猖狂与冷血,是清王朝最后的叫嚣;马家似乎是要进行一个复仇的故事,由于小说情节还未展开,暂时还说不清楚……这部小说,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顶好的文章,它远比《神女》和《狗官》更为厚重,我确凿期待其后续。”